近年来,个人征信变得越来越重要,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失信,个人出行、就业、买房购车等都会受到影响。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宣称可以提供“征信修复”借机行骗,征信修复骗局也愈发猖獗。通过揭示最新的征信修复骗局案例,马上消费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征信修复骗局,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以及资金损失。

1月3日,徐州网警发布了一起利用“修复”征信记录实施诈骗的案件。徐州市民蒋先生因信用卡存在逾期记录,导致个人按揭贷款未获批。急于获得贷款购房的蒋先生,情急之下,通过网络联系了一家所谓可以提供“征信修复”服务的机构。在机构工作人员的诱导下,蒋先生向对方转账2万元。当蒋先生联系对方,催促信用修复进度时,发现对方已将自己拉黑,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另一起案例涉及骗子主动设局行骗。2023年7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风险提示》中提到,有的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网贷等产品时产生了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走资金。

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说法,同时,大家不要将“征信修复”与“信用修复”混为一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曾发文声明:征信中心的互联网台提供个人异议申请服务,该项服务不向信息主体和其他主体收取任何费用。任何提供所谓“征信修复”并借此敛财的均为诈骗行为。社会公众不仅无法借此删除不良信用记录,还存在信息泄露、上当受骗、钱财损失的风险。信息主体认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可以登录互联网提出异议申请。异议申请受理后,将交由业务发生机构进行核查,并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答复异议申请人。

征信修复骗局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个人隐私可能遭受泄露和滥用,导致财务损失和身份盗窃。其次,消费者在支付高昂的费用后,却未能真正修复征信,反而承受财务损失。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的财务状况,还可能影响到其生活和工作。社会上存在大量征信修复骗局也会损害整体信用体系的公信力,使得良性征信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避免成为征信修复骗局的受害者,马上消费提醒,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方法:

1. 定期检查个人信用报告:定期获取并检查个人信用报告,确保其中的信息准确无误。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登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互联网提出异议申请。

2. 谨慎分享个人信息:避免在不明确的情况下分享个人敏感信息。当不法分子以“修复征信”名义索取个人信息时,警惕骗局,不要轻易提供个人信息,以免遭受不法侵害。

3. 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异议申请:如果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可以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互联网提出异议申请。这样可以避免陷入不法分子设计的陷阱,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