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郭超凯)随着土耳其地震救灾重点从生命救援逐步转向赈济安置,国际救援队伍开始逐渐撤离。在此次跨国大营救中,中国19支救援队伍500多人驰援土耳其灾区,在积极营救幸存者的同时也播撒了国际人道主义的“种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19支救援队500多人驰援

2月6日土耳其遭遇两次强震后,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手,先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土耳其派遣救援队。中国多支救援力量千里驰援,奔赴地震灾区施救。

据中国外交部15日消息,土耳其强震发生后,中国政府派出中国救援队82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派出香港特区救援队59人,此外还有17支中国国内社会应急力量441人前往土耳其地震灾区开展救援。

浙江公羊救援队8名队员携1条搜救犬8日率先抵达土耳其哈塔伊省,成为首支抵达土耳其灾区的中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与此同时,蓝天救援队、成都授渔公益、深圳公益救援队等多支救援力量,也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装备、搜索装备等设备陆续抵达灾区现场。

来自不同国家、穿着不同颜色制服的救援人员,在废墟上不知疲倦地开展救援工作,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后多次上演搜救的“生命奇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救援队已营救出6名被困人员,搜寻出11名遇难者;香港特区救援队在震区已累计救出4名幸存者;蓝天救援队与其他救援队合作搜救出幸存者8人、遇难者137人……

救援队伍默契协作大大提高搜救效率

相比国内救援,跨国救援要面临语言不通、装备不齐全、环境不熟悉等多重困难,此次土叙地震灾区还存在边界动荡、霍乱威胁等诸多影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表示,国际救援也分等级,在他所经历的国际救援中,此次土耳其救援应该是最高等级、最大难度的。

在这次赴土耳其救援的中国社会应急力量中,蓝天救援队的队伍最为庞大。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103支蓝天救援队伍合计290人,已连续在土耳其马拉蒂亚、阿德亚曼、卡赫拉曼马拉什三地奋战7天,累计搜索建筑物380幢,约18万平方米。

“装备短缺是我们在救援现场的一大困难。”蓝天救援队总指挥王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是临时协调的航班,队伍在出发时携带的装备大大超过了航班的装载能力,为此他们只能将大量装备留在机场。

跨国救援、装备短缺,更要求中国在土救援队伍加强沟通,形成统一的协作机制,避免各自为战。

地震发生后,有丰富国际救援经验的成都授渔公益受相关部门委托,第一时间建立了“中国社会力量参与土耳其地震响应协调大本营”,负责灾区救援队的统一报备,并根据各救援队每天救援点位绘制救援地图。

在哈塔伊灾区,平澜基金会、三一集团救援队和绿舟救援自发组成联合救援队伍,三者形成技术互补。平澜基金会擅长生命迹象探测,绿舟救援更擅长破拆,三一救援队有装备优势,挖掘效率高。救援队伍之间的默契协作,大大提高了搜救效率。

播撒国际人道主义的“种子”

截至当地时间15日,土耳其地震已造成土叙两国超4.1万人死亡。目前,随着救灾重点从生命救援逐步转向赈济安置,各国救援队伍开始逐渐撤离。

据了解,已完成救援任务的浙江公羊救援队已于2月15日、16日分两批次返回中国。8名队员在5天内累计搜救坍塌建筑物178幢,救援幸存者9人,搜索到15名罹难者。

王毅告诉记者,随着搜救出生命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蓝天救援队已于当地时间2月15日晚集体回撤到伊斯坦布尔,休整2天后,队伍将分批返回中国。

到达伊斯坦布尔后,蓝天救援队还有另一项“任务”。王毅说,一些参与救援的土耳其翻译希望能在当地播下蓝天救援队有关救援和友谊的“种子”。在伊斯坦布尔休整的2天时间里,蓝天救援队将在当地一所大学举行一个小仪式,协助他们在土耳其成立蓝天救援队。

目前,多支中国救援力量仍在努力开展后续工作。后期土叙两国的赈济安置、灾后重建工作,更需国际人道主义的支持。(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