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隆基绿能的一则业绩快报提振了整个光伏板块。不仅隆基自身最终大涨超6%,通威股份、阳光电源、TCL中环等行业巨头也是涨声一片。这给了苦苦煎熬的“追光者们”一针强心剂,市场又开始期待起来。
但光伏行业真的苦尽甘来了吗?过去困扰市场的那些悲观因素是否已经改善了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资料图片)
长期看好不改短期悲观
事实上,光伏行业业绩高增并非个例。据统计,截至7月27日,已有23家光伏产业链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21家业绩预喜,更有14家光伏企业预计净利润实现翻倍。但从结果来看,市场反响平平。
以天合光能为例,7月25日晚间天合光能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33.28亿元-37.52亿元,同比增加162.14%至195.61%。若以预测高值判断,今年上半年天合光能利润已超去年全年,说表现亮眼绝不为过。
然而这个业绩却未能得到市场先生认可,在业绩预期披露后的两个交易日天合光能股价均高开低走。值得一提的是,与隆基一样,天合光能股价经过漫长调整后同样是腰斩有余。
笔者曾看到有市场观点认为,光伏行业成了A股“狗不理”。当时有心反驳,但回头想想又发现好像这么说也没大错。机构减仓、外资撤离,涨的时候少见,跌的时候冲锋在前甚至沦为其他板块的“输血包”,这就是光伏板块的现状。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市场对光伏真的丧失了信心。那么,问题出在哪呢?笔者自己简单概括就是,长期看好不改短期悲观。
一方面,对于光伏行业长期前景光明的说法,市场是普遍认可的。众所周知,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离不开光伏产业的发展,过去国家和地方在政策上也是多有扶持,再加上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发展光伏无疑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压力使得市场短期预期过度悲观。回过头来看,2021-2022年是光伏行业快速成长的两年,供需错配导致硅料价格持续上涨至近十年新高,A股重现昔日“拥硅为王”的盛况。
但随着头部硅料企业扩产产能大规模落地,硅料从供给不足变成产能过剩,硅料价格迎来血腥暴跌,连带着产业链价格整体走低。此后,市场一边预期降价可以促进下游装机需求爆发,一边又顾虑市场能否消化这么多产能。事实上,欧洲那边就一直有高库存的说法,能否消纳还需持续观察。
从结果来看,光伏行业就成了矛盾体,投资者是“既看好又不看好”,导致最后大部分人就都在观望,等待一个明确信号出现。
真正的苦尽甘来或仍需等待
隆基的超预期业绩能成功凝聚市场信心吗?笔者以为很难,因为过去市场担忧的那些悲观因素并未出现明显改善。
过去两年,不论是传统光伏企业,还是跨界而来的新玩家,满脑子就一个想法:扩产+搞钱。结果扩产是扩产了,产能过剩这座大山却逐渐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产业链价格也遭遇断崖式下滑。
8月2日,工信部公布最新消息,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均超过65%,可以说增长速度相当恐怖了。
虽然下游装机需求依然旺盛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产业链价格下跌的影响,但这也坚定了巨头们逆势扩张的决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阿特斯在内的光伏组件前五大巨头披露扩产计划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四大光伏生产环节合计计划扩张产能约1000GW,扩产态势明显。
说白了,摆在新老玩家面前的没有什么和气生财的选项,因为谁都不想成为被落下的那个,谁都想“剩者为王”,最后逆势扩张成为常态。
市场担忧产能过剩?抱歉,按目前规划产能来看,如果国内外光伏装机没有超预期爆发,行业产能过剩还将持续甚至愈演愈烈。结果或如此前在上海光伏展会期间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预测的那样,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一般来说,如果是在技术迭代频繁的行业初期,制造业是有技术路线风险的。因为重资产叠加技术迭代,意味着资产很可能沉没。在此阶段,技术领先是护城河,押对了技术路线远比盲目扩产有用。但到了行业成熟期,技术不再是关键因素,规模带来的成本降低才是更深的护城河,尤其对于同质化竞争的制造业而言,现在的光伏行业正是如此。
对于当前的光伏产业链来说,虽然电池技术还存在变数,但硅料已经基本固化,硅片的创新空间也不大,所以从整个行业来看,成本竞争和现金流管理才是关键。这也意味着,虽然现在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不小,但某种意义上却是头部企业的优势期。
展望后市,光伏行业真正的苦尽甘来或仍需等待。
〖 证券之星资讯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