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艺术拯救了他的命运,

从人艺出发,他一步步走向世界;

他也说青牛以待,要优雅退场,

时间不停,亲人不待,

他更加珍惜当下;

他如松柏一般,深深扎根于人艺舞台,

一个身影,一生践诺。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四季,本期对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濮存昕,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艺术拯救我的命运”

濮存昕谈自己的命运转换

濮存昕幼时有腿疾,治疗后留下后遗症,肌肉萎缩。户口转回北京后,他并没有及时找到工作,成为了待业青年。无事可做,他只能在家做饭,对于当时年轻的他来说,十分内耗拧巴。

当有机会加入文工团时,濮存昕积极报名。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功考上了文工团。那时他感觉很幸福,有一种天开云雾散的感觉,喜不自胜,连收到的军装和胶鞋都散发着好闻的味道。

濮存昕讲述自己的命运转换

考入文工团,濮存昕从此打开了戏剧的大门,命运开始转换,像极了李白人生的大欢喜和大悲痛,正如他所说:“艺术拯救了我的命运”。

濮存昕1988年因拍摄电影《最后的贵族》而迈入影视圈。《英雄无悔》、《来来往往》的热播更使得他被广大电视观众接受,并斩获金鹰奖。他饰演的高天局长更是让他红遍了全国。

对于濮存昕而言,参演影视剧的爆火、媒体粉丝的关注并未让他迷失自我,沾沾自喜。虽处在名利场之中,他却保持独有的清醒,将影视经历视为自己的历练和激励,努力在创作中间,不失机会、把握机会。他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初心是永远滋养你前行的根基”

濮存昕向下扎根,向外探寻

濮存昕曾多次谈到:“好演员,就要用戏说话”。他刚到人艺演戏时,表演也有所欠缺,会自我怀疑,但随着在表演上不断学习、探索,向下扎根,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底气。

濮存昕曾跟着林兆华工作室演实验戏,在接触之前,他觉得新奇,有空间可以提升,所以就大胆尝试了。在不断地向周围人学习过后,他的思想也产生了变化。他看到了老前辈们身上的弱项,也看到了自己继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舞台上,他变得更加收放自如。

因为有扎实的基本功,一番历练学习后,他也涌现出许多新的观念,参照经验,继续创新,他发现了新的空间,在戏剧表演上前进了一大步。濮存昕认为进步是建立在稳定的根基上的,而初心就是永远滋养他前行的根基。

濮存昕谈自己演戏的经历

濮存昕每次演完戏都要说“得嘞”,他解释这是包子蒸熟了,可以揭锅的意思,一方面代表着表演的真正完结,另一方面对演员而言,观众满意了,也可以真正地放下心吃东西了。

就这样,濮存昕完成了一次次的表演,一次次的谢幕。非典时,为避免公共场合人群集聚,演出也暂停了。他趁机进行了抗击非典话剧的规划后,暂时休息了一下。等能重新演出时,他马上回来,开始不停地排练、演出,最多时,他们半年时间演了一百多场戏。因为“要把丢失的时间抢回来”。

“能受锻炼,便如松柏”,从进入人艺到现在,濮存昕像松柏一样,深深扎根于人艺的舞台上,对观众负责,对舞台敬畏,践守一生的承诺。

“人生苦短,珍惜当下”

濮存昕讲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濮存昕的父亲同他一样,也是一名演员,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是他很大的心愿。

1991年到1993年,濮存昕曾在父亲手下排演《李白》,期间,父亲并未对他的表演表示满意,反而觉得他拍电视剧多了,在舞台上没有激情与力量。之后在演契科夫的《天鹅之歌》时,父亲对他说:“你现在文武昆乱不挡了”。这对濮存昕而言,是莫大的褒奖,有一种多年努力终于被认可的感觉。

濮存昕得到了父亲的肯定,终于找到了自己演戏上的北斗星。而父母的老去与离去,也让他经历了生命的功课,得到“人生苦短,珍惜当下”的感悟。

濮存昕讲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濮存昕的父亲对舞台和观众都很看重,在退休后仍渴望到舞台上表演,如今濮存昕也到达了将要“退出”舞台的年纪,他却与父辈不同,他说“青牛以待转身去,要优雅地退场”。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时间从不会停下脚步,濮存昕仍在戏剧表演的道路上前进,但此刻,他的心态更添平和。恰如他所说:“我们所有的过往,都是为此时的刹那,我们此时的刹那,一定是预示着我们的今后或未来”。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以传播“君品文化”为宗旨,展现当下君子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姿态,传递社会责任感。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