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全球贸易大约有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港口就成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港是当今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十三年蝉联全球第一。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货轮在这里停靠又驶出,数以万计的集装箱在这里装卸。这些画面,也都十年如一日地被一名船舶摄影爱好者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这位“追船人”说,他想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大国航运的每一个重要篇章。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追船人”,看看他所记录的上海港今年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3年春节期间,上海港作业依然昼夜不停。以往,春节前后是传统的航运淡季,但今年,上海港迎来了一个忙碌的“淡季”。每天,数以万计的集装箱在这里起落装卸,超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各类散装船,忙碌地穿梭于港口,而同样忙碌的,还有捕捉这些“超级船舶”影像的“追船人”——章涵。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当时,身为上海开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章涵,为了给学生更生动地讲好课程,决定和同事到洋山港作一次实地拍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亚洲”轮,这艘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当时最先进的大型集装箱班轮,从眼前驶过的场景,令章涵为之震撼。

章涵:“新亚洲”可能在当年也算中海集团里面最大的一条船,缓缓驶入港口,然后伴随着夕阳西下,就特别有画面感,我们两人都非常兴奋,把它拍了下来。

从此,一年四季,只要课余一有时间,章涵就会往洋山港、外高桥等各个港区跑。

章涵:拍船其实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而且去的都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经常是一个人一座山,一个人一座岛。

所有的孤独和苦等,总是在亲眼见到一艘艘新的“超级船舶”时被抛诸脑后。最近这几年,章涵的资料库里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国产船舶身影,这也令他倍感振奋。

章涵:2018年,我去拍我们中国人造的第一条给中国航运公司中远海运的星座级400米的大船。它高速进港,感觉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产超级集装箱船逐渐涌上我们的洋山港。

国产首艘极地探险邮轮、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国产首艘自主研制建造的渔业捕捞加工船,这些里程碑式的国产船舶,都被章涵的镜头一一记录。

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中国船厂接获新船订单居全球首位。而迄今为止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半年前的一次追船经历。

当时,我国首艘全球最大2.4万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长益”轮在上海交付。

章涵:我们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看到,这个大船从厂房缓缓地驶出,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然后我们会发觉其实一条又一条的船舶就在今年(2022年)的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陆续交付,一派非常强势回归的感觉。

章涵说,这些年不仅船在变,港口也在变。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十三年蝉联世界第一,而在洋山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如今已开港五年。

章涵:洋山港用的所有的港口机械都是来自于中国制造。光一个洋山港的(年)吞吐量,可能就相当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年吞吐量。

章涵常去的另一个港区——外高桥港区,则有着全国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国产品牌汽车在这里排起长队、发往世界各地。

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量达到278.5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从2019年的7万辆跃升至59.3万辆。

章涵:原来在这边(外高桥)停车场停的都是进口车,而现在看到的几乎是轻一色的国产车。而且国产车原来可能是去到第三世界国家比较多,现在我们的国产车也慢慢地走到了发达国家,比如说澳大利亚、英国。

如今,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新名片”,欧洲每10台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台来自中国。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保持全球领先。

各种记录不断被刷新,大国航运新的历史篇章也在被不断被书写。章涵亲眼见证的这些进展,成为他在课堂上与同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通过这些年的拍摄,章涵收获了行业的认可和众多国内外网友的点赞。

章涵: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记录,我们能看到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世界航运的发展,包括我们中国港口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央视短评】镜头背后是发展

章涵用镜头的美学展现了一种力学,那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力学、持续发展的力学和改革开放的力学。这种力学一点都不抽象,它是每个好好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人一起奋斗时自然呈现出的蓬勃大气象。镜头背后是发展,造大船、出大洋,招天下商、通四海航,经略全球大市场,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国日新月异,世界红利共享。这种蒸蒸日上的壮丽景象,必然带来令人震撼的美感,更带来坚定厚实的自豪感和获得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