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同学圈中一张青春年少时的照片被贴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20世纪80年代,在“云间第一楼”旧址上建成的松江二中校门庄重古朴,书法家王绍文(字子彝)所书的“松江县第二中学”校匾大气磅礴,在校门的东侧,着运动衫裤的女篮队员们手捧篮球青春洋溢、朝气蓬勃地迈向校门。记忆总是伴随着建筑物被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关于在松江二中生活学习的记忆之阀被打开……
云间第一楼(现松江二中校门)
(相关资料图)
影片《青春万岁》1983年在松江二中拍摄,刚好和我们就读时的环境相合。那时的校门、树人院、一德院、古色古香的老教室等充满历史积淀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物及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人与事留在了我们心中。以城楼为校门极为罕见,据说楼基可追溯至三国时陆逊的点将台旧址、元代松江府署的前谯楼,清代重修后始称“云间第一楼”。高耸的水塔建于1927年,取地下之泉,水塔旁的一排水龙头可喷出几米高的沙滤水,可直接饮用,甘甜清冽。水塔的第三层悬铜钟,鸣清越之声以行作息令。校园内有小桥流水、亭台假山古藤,据说小花园心心池始建于明代,清代时属松江提督衙署前的杜公书院。
2017年10月21日建校113周年之际,我们这批1987年初中毕业暨高中入学的同学近400人与老师们重聚松江二中。在镌刻着百年风云的校园里,我们寻找着昔日的足迹,也见证了今日的辉煌。
树人院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江学珠(1927—1949年任江苏省立松江女中校长)题名,陆维钊书写。原松江女中的教学楼,我们读书时是图书馆,三层清水砖砌成的楼房,西洋图案做装饰,清雅质朴。当年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勤奋苦读的身影,知识带来的力量使我们心系远方和梦想。如今它的二楼是校史陈列室,漫步其间,让人感受到的是这所百年名校的沧桑与兴荣。“百年树人,五育兼进,健全品格,张扬个性”,更难得的是江校长“得天下庸才而育之”的豪言壮志。翻开尘封的历史,获知近代史上的大师们曾在这所中学里任教。丰子恺教美术、音乐,郎静山教摄影,陆维钊、施蛰存、朱雯教国文等,名师宿儒,桃李竞芳,校友中有程十发、桑桐、草婴、杨纪珂等。百年来,老师们的身传言教,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人格,引导学生向善至美,发挥潜能,成为有行动力、独立思考与创造力的人。
树人院
一德院取自《易经》“为人者,有五令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一切文化学问必须以德为首,不修身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在这里,年少的我们开始铸成三观并开启人生。从这里曾走出侯绍裘等烈士,前仆后继,甘愿用青春和年轻的生命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至今侯绍裘烈士的塑像依旧屹立在校园中……
树人院与一德院遥相呼应,契合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人先教志,育人先育心,松江二中的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管是腥风血雨的年代,还是和平美好的时代,不辱使命,不负韶华。我们带着对未来的渴望聚集于此,带着梦想奔赴四方,“今天我以二中为荣,明天二中以我为荣”。
六一楼、五一楼、五四楼分别建于1961年、1951年、1954年,位于校园的北侧,三幢相同的青砖青瓦长方形的两层楼,由北向南排列,当年是高一至高三的教学楼。高三的那幢楼面向花园,视野更开阔,环境更美。教师楼在教学楼的东面,为红砖红瓦建筑。再一次踏入教室,我们济济一堂,重温寒窗苦读的岁月和美好的青春年华。昔日的莘莘学子如今人到中年,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中坚力量。如同教学楼旁的那片水杉,多年不见,再见时已成参天大树。
五一、五四、六一教学楼文物保护碑
行走在校园里,昔日的矮平房和400米煤渣跑道等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多功能图书大楼、科技楼、实验楼,现代化的体育馆、游泳馆、塑胶跑道等。还有那些活泼矫健的身影,如同当年的我们。年轻的学子们“求真、求实、自立、自强”,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用求知丰盈内心,用青春的金线编织梦想,点燃思想,求索创新。校园中古老与现代并存,建筑承载着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未来。
在现代化的大操场上,身着橙色标有“30”及松江二中校徽logo卫衣的我们组成了“30”这别具纪念意义的航标,无人机在上空进行了航拍,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也是这次聚会的亮点。我们还在校外举行了“致永不褪色的青春”文艺会演,由同学们自编自演,师生间互动频频。
为了这次聚会,在毫无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同学中的积极分子成立了筹备委员会,自筹自划,搞得有声有色,堪称典范。让人津津乐道的有设计成上海粮票的兑奖券、设计新颖的聚会服、别致的纪念册,还有印有中国邮政“致永不褪色的青春1987—2017”的邮票等。定居海外的校友中不乏漂洋过海来参会的,也有虽不能至却从海外发回视频的,无怪乎被师生们评为历届校友返校中搞得最有科技含量,有创意、有情怀,暖心周到的最具国际化的校友聚会。这不正是松江二中一贯对学生倡导的培养创新精神、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的写照吗?
编辑: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