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赴土耳其开展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抵达北京。新华社记者武思宇 摄


(资料图)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题: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中国救援队完成赴土耳其救援任务归国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吴文诩、王峰

“所有队友都平安返回,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登上从土耳其飞往北京的航班,中国救援队队员、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二级督导员张玙长长地舒了口气。她的旁边,不少队员已沉沉睡去。

2月6日,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发生强震,造成重大伤亡。中国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名队员,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重灾区。在过去一周多时间里,队员们不眠不休,分秒必争地为受灾民众打开生命通道。

当地时间16日晚,中国赴土耳其的救援队完成任务,从阿达纳国际机场乘包机回国。撤离营地前,队员们将食品、饮用水、部分帐篷等生活物资和全部医疗物资留给灾区。

17日下午,救援队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队长赵明介绍,此次在地震重灾区哈塔伊省执行搜救任务,中国救援队累计派出救援人员21批次、308人次,搜索评估建筑87栋,排查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共营救被困人员6人,搜寻遇难者11人。

他说,救援期间,队员们克服余震、严寒、后勤物资供应紧张、交通拥堵等困难,专注投入搜救工作,“努力搜索生命迹象,不放弃一切希望”。

作为中国救援队的骨干队伍,首都消防特勤力量是经过联合国考核认证的专业队伍。此次中国救援队中有50人来自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这也是他们继2019年赴莫桑比克后第二次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2月17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救援队队员与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队员拥抱。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此次抵达土耳其灾区后,从搭建营区到救援一线,中国救援队连续工作了19个小时。在频繁余震的侵袭中,在灰尘和砂石的包围中,他们不停奔走、探测、破拆、救助,体力几乎耗尽。有的队员脚底磨起了水泡,有的双手颤抖到无法控制。入夜后天气变得愈发寒冷,大家点起火把继续工作。

张玙至今对救援现场的场景记忆犹新:急救车的警报声、大型工程车作业的声音此起彼伏,但经常也会出现全场突然静默的瞬间,安静到能听到身边队友的呼吸声——现场正进行紧张的生命探测。

每当有疑似幸存者的消息,大家的精神就会马上振奋起来,迅速投入救援行动。

一次救援中,中国救援队与当地救援队通力合作,经过近3个小时的艰苦努力,成功从一栋8层倒塌房屋的废墟中营救出一名孕妇;在另一处5层居民楼废墟中,救援队员们通过生命探测仪器发现一名被困男子,并使用破拆工具成功将其救出——当时距离地震发生已超过150个小时。当凿岩机工作的声音响起,当地救援队也学习起中国救援队的专业操作。从探讨方案到交替作业,中土双方的救援合作越来越密切。

2月17日,赴土耳其开展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抵达北京。新华社记者武思宇 摄

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迹象,绝不放松每一次救援行动,这是中国救援队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使命最真的理解。

“中国在遭遇大地震时,曾被全世界帮助过,如今轮到我们救援力量奔赴一线,也一定要全力以赴,尽最大力量拯救生命。”中国救援队队员姚子龙说。

地震的创伤尚未痊愈,但温情已悄然传递。张玙说,中国救援队所经之地,总会遇到许多前来求助的受灾民众,还一些被营救的幸存者家属赶来致谢。一位当地男子特意拿来一袋橙子,他说:“你们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请让我们也表达一点谢意。”

中国救援队的工作获得土方高度肯定。在16日送别中国救援队时,土耳其外交部地区协调员伊斯马伊尔表示,深深感谢中国救援队的辛勤工作,救援队付出的努力将促进两国关系发展。

“中国救援队辛勤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解救了我们在地震中的受困者。”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学者巴勒什·多斯特说。

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刘少宾表示,中国救援队来土开展救援,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土两国人民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友好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