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预约的精准度,完善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并公布了27项评估指标。这为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改进医疗服务明确了工作方法和路径。
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医改,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看到,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还不高;在一二线城市的一些大医院,仍存在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停车难等现象,距离群众期待有差距。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医疗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业务,必须完善管理、创新理念和模式,改善全流程就医服务。从诊前看,要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一定比例的号源,发挥预约转诊的积极作用。从门诊看,一方面要鼓励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丰富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从住院看,要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护理服务。从诊后看,要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方便出院患者获得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机会。
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让医疗服务更优质高效。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网络预约诊疗、手术、住院等服务,但网络卡顿、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时常给就诊者造成困扰,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但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的作用,推动科室服务和药学服务上网入“云”,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网络上,减少患者异地奔波。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精湛的医技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属于优质医疗服务,二者缺一不可。打造清新优美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的就诊环境、温暖的医护服务,对于病体康复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健康是人民永恒的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不仅要看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贴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申少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