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15日电题:天津:做细生态文章推动协同发展
新华社记者李鲲、黄江林、徐思钰
森林蓄积量达到384.97万立方米,4家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7%,PM2.5年均浓度十年累计下降61.5%……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天津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晒出了生态“成绩单”。
(资料图)
城市“气质”越来越好,绿色“家底”越来越厚。近年来,天津做细生态文章,引导企业融入区域产业链,并搭建平台推动京津冀产业协作,推动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
“生态为先”引导企业融入区域产业链
走进位于天津北辰区的天津江天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几万台柜机灯光闪烁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钢铁企业。
“钢铁产能过剩,环保压力陡增,企业必须转型!”江天数据公司总经理张健说,几年前,天津提出破解“钢铁围城”任务目标,并指导企业依托自建变电站和较强的电路扩容能力发展数据产业,开辟了新路。
现在,江天数据公司正在依托区域内成熟的产业基础和大量客户,打造环京大数据产业带,助力实现京津冀数据互联、数据流通、优势互补。
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曾是京津冀大气质量差的重要原因,2017年开始,天津分类整治2万多家“散乱污”企业。
“我们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举措,引导有潜力的企业园区转型升级。”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王文美说,天津近年来打出环保“组合拳”,通过生态环境“大调研、大走访、大帮扶”等活动,摸排企业绿色转型的需求和堵点,让污染防治逐渐从末端治理向全要素全链条治理转变。
“环保为媒”搭建区域产业协作平台
“在新污染物监测领域,高端分析测试设备长期以进口外国品牌为主,普遍存在运行费用高、维修周期长、配件昂贵的问题。”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告诉记者。
日前,天津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款针对新污染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不仅将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也成为天津生态环境部门搭建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促成京津冀产业协作的一个案例。
6月21日,首届京津冀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由150余家成员单位共同发起的“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成立,致力于重点解决制约京津冀三地企业绿色转型的技术、资金、人才、政策、资源等瓶颈问题。
作为“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下设的“新污染物监测高端装备与技术体系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国科医疗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等科研力量研制了这款产品,国产化率达90%以上,费用能大幅节省,实现量产后,将服务京津冀等地企业和监测机构。
据了解,创新共同体目前已有1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还专门设有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打造辐射京津冀三地、面向全国的该领域先锋技术策源地。
“宜居为要”连通区域绿色生态廊道
走进天津宁河区七里海湿地,憨态可掬的麋鹿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
“从前年开始,我们将麋鹿放归七里海湿地,让它们自由生长。两年多来,这群麋鹿不仅生活得很好,还诞生了多只小麋鹿。”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成义高兴地说。
2017年以来,规模空前的“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津沽大地推进——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屏障规划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
其中,位于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736平方公里生态屏障,在生态领域专业规划图上被标为“首都东南部生态屏障区”,起着贯通天津南北生态廊道并接入区域生态涵养区的作用,为京津冀再造“一叶绿肺”。
不仅是大工程,今年以来,天津还开工建设了百姓家门口的“口袋公园”55个。
“京津冀正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美丽宜居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将与北京、河北相关单位一起努力,推动这一目标尽早实现。”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