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对象了吗?没有的话,给你介绍介绍。”“该找了,不要再说不急不急。”……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在走亲访友中,适婚的单身男女总是避免不了“催婚”“相亲”这类话题。


(资料图)

别扭的饭局、程式化的见面以及生拉硬拽的话题,总会引发部分年轻人的排斥,但也有不少年轻人的态度在悄然改变,坦然接受。

为何会出现相亲潮?相亲到底能不能找到携手一生的伴侣?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相亲者、红娘的故事,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

可以多看看多接触

来自官桥的小华就是通过一档电视相亲节目,和她先生相识并结婚生子的。

1992年出生的小华,2年前孤身一人到杭州创业,因到了适婚年龄,同在外地的亲戚也替她着急,便在当地的电视相亲节目中帮她报了名。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小华去参加了节目,她只见了2位相亲者,其中1位就是她现在的先生。

刚开始,她并没有想太多,后来,在亲戚和主持人制造的一个个“意外”中,她才决定走进婚姻殿堂。

“非营利性、有官方认证的相亲节目会比较靠谱,但也要自己去辨认。从认识到结婚孕子,我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关于相亲,小华建议可以多看看多接触,除了了解对方的为人品行,也要了解对方的家人朋友。

“感觉对了就结了啊。”通过媒人介绍的小李,则持有不同的态度。她在相亲后十几天就订婚了,她认为双方聊得来,看对眼,那就在一起呀!

像商品被挑挑拣拣

“在场你看上哪位,我帮你去要微信。”今年32岁的小莉和两位闺蜜相约在奶茶店聚会聊天,两位闺蜜以“过来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劝小莉:“如果有计划要孩子,该把结婚提上日程了。”

其实催婚这个话题对小莉来说并不陌生,她不是独身主义者,只是觉得还没遇上自己想要的那个他。

“平时聊天总绕不开这话题,亲戚朋友也会时不时地念叨两句,在这个春节,甚至连邻居路过都要问句:你脱单了吗?”小莉甚是无奈,前几年,父亲有准备让她进入“疯狂相亲”阶段,只要是适龄相亲对象都想让她见见,有时逃不过父亲的“碎碎念”,小莉会去见一两个,但是基本都是加个微信、聊几句就没下文了。时间一长,她表示,现在父亲连催都懒得催了。

“感觉相亲自己就像市场上的商品一样,被人挑挑拣拣。”排斥相亲的小沈说,她还有两位表姐也没结婚,也不愿去相亲。她们觉得在相亲市场,家世背景、学历长相等每一样都像是被“明码标价”,更多的是利益牵扯。

精准匹配“有缘人”

“这个春节比较繁忙,每天都有几十个人来公司征婚。”南安一家婚姻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恋治介绍,对于前来的相亲者年龄、身高、学历及家庭情况等信息,他们都要提前了解清楚,涉及隐私的信息,他们不会对外公开。

有着多年婚恋匹配经验的陈恋治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相亲者,其母亲说,介绍的人挺多,但次次相亲次次黄。“他们是经好友介绍来的,在了解完相亲者的基本信息后,我们为其匹配了一女孩,男孩一眼相中,便让帮忙联系对方,女方听完介绍觉得男方各方面都还不错,可以考虑。”陈恋治欣喜地分享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恋治介绍,婚姻服务公司的好处,就在于业务员众多,皆来自各地乡镇,广泛的资源可以高效、精准地匹配“有缘人”。

“起初是因为家人需要,后面身边的朋友也有这需求。”同为“红娘”的蔡女士则是组建了2个公益相亲群,在这百人群里,女性只有二三十位。蔡女士分析,可能由于好面子或者其他因素,群里的女相亲者不太愿意出来见面,所以在她这边的配对成功率并不高。(记者王丽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