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武陵两大山脉交汇之所,沅水、酉水合流之处,一座古城新韵入画来,这就是湖南沅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沅陵置县,迄今已历2200余年。
群山环抱、秀水缠腰的沅陵,美得令人心痛。然而这里地无三尺平,抬头只见半边天,也曾穷得让人心颤。该县紧紧围绕城镇做文章,规划建设3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534户17047人从偏僻山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14日,在距沅陵县城约4分钟车程的太安社区,52栋楼房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来自沅陵县20个乡镇1359户5206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
沅陵县凭借试水蹚河的探索精神,精准实施“五强五兴”(强“产城融合”、兴产业促致富,强“人才育送”、兴就业促增收,强“文化铸魂”、兴乡风促文明,强“人居治理”、兴生态促安居,强党建赋能、兴组织促善治)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模式,搬迁户致富能力稳步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进山难,山上苦,那就搬下来
大山的巍峨壮美,给人以执着与信念。然而也受滞于大山阻碍,一些大山深处的人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偏僻山村难以插上致富的翅膀。
刘银香的老家在大合坪乡荆竹溪村山窝里的一个半山坡上,距县城100余公里,千百年来,一条蜿蜒山路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该村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加之这里土地少,土质贫瘠,群众就医、就学困难,生产生活条件差,出行极度不便。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县域万峰青山既形成了76%的森林覆盖率,也造就了沅陵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县域911条河流既打造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乡村与县城之间的通行阻碍。因“贫穷”二字,沅陵十几万劳务大军常年在外,人恋故土鸟恋巢,谁愿意舍弃故乡漂泊在外?只因“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山里进来难,山上生活苦,那就搬下来!自此,一场波澜壮阔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在沅陵打响。
围绕“怎么搬”和“搬后怎么办”两个关键,沅陵县制定出台计划,配套制定了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就业创业等多项推进措施,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问题。
“人民群众搬迁是头等大事”。沅陵县由主要领导同志牵头负责搬迁安置,有的村在县里帮扶下建起新社区,有的村子不需要大规模搬迁,但也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保留民族特色、修建宜居新房。
2月13日,午休时间,沅陵县太安社区幼儿园里静悄悄,380名孩子正在休息。
太安社区幼儿园三层楼房宽敞明亮,塑胶跑道、滑滑梯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这是沅陵县最好的幼儿园。”太安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涛介绍道。
沅陵县以山地为主,平地很少,上百亩的连片平地更是稀罕。太安社区地势平坦,离县城又近,曾有开发商来对接洽谈,希望合作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后,县里决定牺牲财政收入,办好贫困群众的民生实事,将这块平地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143亩的太安社区是全省面积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获评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沅陵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围绕城镇、产业园区做文章,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贫困人口向基础设施较好、文明卫生程度较高、环境保护效果明显的城镇聚集,建成34个集中安置点。
与此同时,沅陵县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编制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成为农民新村。全县18个集中安置点住房建设由实力雄厚的中标单位湖南建工集团三公司统一承建,让贫困群众住上“放心房”。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拓展七种就业增收渠道,培育就业‘亮色’。”沅陵县委书记刘向阳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人心。为此,沅陵开辟并拓展劳务输出、帮扶车间就业、本地园区就业等7种渠道。
“乡党委政府不仅帮我搬了新家,还帮我找到了致富门路。”春节前夕,楠木铺乡村民李良方一边喜滋滋地在蜂桶取蜂蜜一边感叹。
养蜂产业是楠木铺乡搬迁户的后续扶持产业。该乡做到搬迁群众养蜂全覆盖,成立养蜂合作社,统一质量、包装和销售,搬迁户年人均增收1200元。搬迁户李良方主动申请养蜂40余箱,年产蜂蜜400多公斤,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4万元,他成了致富模范。
“搬”只是第一步,“安”才是更关键的一步。易地搬迁不仅是帮群众建新房、安新家,还包括重塑生活。搬迁群众就业稳定、生活稳定,易地搬迁才算完成了任务。
2月14日早晨,太安社区搬迁户江东把小孩送到离家300多米远的社区幼儿园后,来到社区里的扶贫车间上班。江东表示:“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安居又乐业,过上了好日子。”
政府为社区配套了10项服务,解决了就学、就医、就业、交通、购物等多方面的不便。“车间就在楼下,多劳多得。”正在“德云服饰”帮扶车间上班的符辰英说,上楼生活,下楼做工,赚钱、顾家两不误。
沅陵县把就业作为“五强五兴”后续帮扶的重点,开辟劳务输出、帮扶车间就业、本地园区就业等7种渠道,全县安置区建设13家帮扶车间,解决搬迁群众20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引导1300多名搬迁群众到本地园区就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开设帮扶特岗和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群众494人就业。坚持各类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向搬迁群众倾斜,帮助525名搬迁户自助创业。充分挖掘城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为搬迁户提供公共岗位400多个。
与此同时,沅陵构筑“县有产业园区、安置点有产业基地、村有产业合作、户有增收项目”的后扶产业增收体系,搬迁群众人均收入达18039元,比搬迁前翻一番。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等“六大临港产业链”,将后扶产业统筹纳入,做强产业特色,让搬迁群众进城有就业、能致富,拉动搬迁群众增收。打造集蔬果种植、休闲观光、综合批发、冷链物流、“产城融合”于一体的太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搬迁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结牢“利益链”,人均年增收1400元。
增强安置区“一区一产业”增收动力,对18个特色产业项目追加投资,直接带动237户808名搬迁群众增收。创新“三合一体”分红模式,建立专业合作社733家,实行山林田土资源租赁、矿产到户资金入股、参与劳务用工收入、电商合作消费帮扶、金融互助产业分红、农家乐旅游合作等六种利益联结方式,人均年分红200元。
能融入,有奔头,生活更幸福
“政府给每家每户分配了一块菜地,种的菜都吃不完。”2月14日,太安社区搬迁户邓金莲说。
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洗脚”进城后,对土地的情愫依然难以割舍。太安社区充分利用安置点周边土地,按照每户30平方米标准,打造出一块块“微菜园”。
“微菜园”既保障了搬迁群众的“菜篮子”,节省了生活开支,又缓解了搬迁群众的乡土情结。初春时节,“微菜园”里萝卜、白菜长势喜人。除了“微菜园”,太安社区还配套建设了政务中心、超市、银行、卫生所、垃圾转运站等,生活出行非常便捷。
坚持扶智与扶志并举,突出人文“本色”,培育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全面促进搬迁群众身份融入、情感融入、文化融入、习惯融入、社会融入。
沅陵在安置区建设感恩文化长廊,召开“屋场会”,发挥“五老”“乡贤”牵头示范作用,引导搬迁群众勤劳建设新家园。精心建设“乡愁馆”,留住“怀景怀乡怀味”的乡愁记忆,共创美好生活。开展环境卫生、孝亲敬老等评比表彰活动,精心组织“走进太安”等60多场次文艺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2年,太安社区荣获湖南省文明社区。
“都说太安新家好,楼高路宽霞飞彩。月亮梦里笑出声,太阳出来照窗台……”春阳温暖地洒在太安社区,社区广场上歌声飞扬。太安社区之歌——《太阳出来照窗台》诉说着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
“‘搬出山窝窝,迁来好生活。’社区越建越漂亮,越来越和谐,大家安居又乐业。”搬迁户李西玉不住口地称赞,“社区之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精准升级‘十项服务’,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沅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易中华介绍,沅陵县厚植社区“绿色”,精准升级就学、就医、物业、公益保障等“十项服务”,切实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沅陵以“百村万户”示范创建为抓手,坚持“五治”工作,对标“五美”,统筹34个安置区规划布局,示范创建一批“美丽安置区”。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擦亮组织“底色”。太安社区建立党总支,在乡镇33个安置点设立党小组和村民小组,在安置点派驻了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形成搬迁党员带头、搬迁群众参与的有效管理模式。健全领导干部专抓后扶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体系,建成网格2160个、微网格8560个,打造“村居+网格长+微网格长”的党建引领机制。全面落实党员干部“五个到户”帮扶措施,对全县4534户17047人搬迁户落实结对帮扶人,并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监测帮扶。
走进太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只见这里开设了社保、民政等窗口,搬迁户的切身事项、切身利益,在这里实现了“前台”办理,“后台”核实、证明等操作。
“这里就是我们搬迁户的‘娘家’,有啥困难,来这里就对了。”龙先勇既是搬迁户,又是居委会主任、网格长。他介绍,太安社区设有5个网格长,52个楼栋长(微网格长),搬迁户一个电话就可以反映困难或诉求。
累累硕果盈枝头。2020年以来,沅陵县易扶办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有为”先进集体,沅陵县太安社区荣获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湖南省省级示范性“青年之家”、湖南省文明社区等等。同时,沅陵易地扶贫搬迁帮扶模式两次被央视报道。
春风浩荡满目新。历时数载,举全县之力,沅陵完成了易地搬迁壮举,并成功探索实践了“五强五兴”后续扶持模式,1.7万余名搬迁群众搬来了幸福新生活,实现了安居乐业。(瞿云贺子平宁茜戴昆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