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是反映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总结造园经验的经典著作,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专著,也是文化、文学、生态学名著,境界深远,意蕴无穷,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园冶》分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系统化地建构了造园的理论体系,在园林营造细节上将造园理论与造园手法结合在一起。

我国古代造园历史悠久,可上溯至秦汉时期,当时称“苑”或“囿”,迄今为止有许多历史名园留存于世。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再现了清漪园的精华部分,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杰出的代表之作,1998年12月颐和园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全委会的高度评价: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1]。颐和园的很多设计手法都运用了《园冶》中的论述,本文主要探讨“相地篇”中的设计思想在颐和园中的运用。

“涉门成趣,得景随行”


(相关资料图)

语出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意思是说进入园门游赏,即心生意趣。得景随行的意思是,随其地形情况主动发现种种景致。这两句不仅用于园林游赏,也多用于园林设计的营造。

水操学堂后院的一处小院落,僻静而不失雅致,粉白色的墙上有一月洞门,墻前面简单的栽植两棵花木,冬天随无花叶,红色的灯笼挂在上面,映衬着白墙更加的纯洁,园内的高大乔木姿态优美,简单的勾勒出一份雅致的景观。

从排云殿宫门往南看,景致层层递进,阁楼在画框里,使得景色更有层次感。

水操学堂后院白墙

(摄影:周奇文)

排云殿宫门

(摄影:于连祥)

“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拟”

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中说:“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又次之,郊居又次之。。。”这表达了人们对引于真山之中的歆羡。题语的意思是说聚石垒叠成围墙,就好比是居住在山中了。所谓“户庭不出日游岳”,在园林的一峰一石中盘桓,就像游居于山林间了。颐和园万寿山原山形不理想, 除以挖湖之泥填补外, 主要利用假石与天然 石相结合营造山形, 以裸露天然山石显示自然。佛香阁两侧和后山四大部洲叠落的假山,均高达20余米。万寿山上几乎所有裸露的大块岩石都施以叠石的装点修饰,该做法既稳固了佛香阁建筑的基础,又使整个山脊轮廓完整展现,特别之处是与真山交融, 使天然与人工浑然一体。山石中间还设有山洞,洞内有楼梯可以从佛香阁底爬到“敷华”“撷秀”亭。

佛香阁两侧的叠山置景

“园地唯山林最胜”

题语出自《相地·山林地》。在计成所相地块里,最钟情山林地。《山林地》开篇就赞美道:其地势“园地惟山林地最胜,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赅春园的选址非常符合这样的条件。赅春园在清漪园时期是皇帝读书、烹茶、抚琴、参禅、诗会、观生意等诸多园林活动的场所,是根据永济寺的环境特点选址。造园家利用万寿山后山西部天然的岩石沟壑和前平后峻的坡势,依山顺势建造房屋,大体把建筑配列在三个不同高程的台地上,台地之间以叠石蹬道和爬山廊联系。园中的主要建筑皆利用万寿山后山西部的岩石沟壑,展现出不同空间、不同层次的景观境界,各层之间由连廊或台阶相连,形成丰富变化的园林空间。

第一层台地“味闲斋”,因其景界甚浅而做成封闭小院,独立成院。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五间,前接抱厦三间,院落四周围以白墙。与依山而建的其他建筑相比一高一低,一崎岖一平缓,在空间和游览情绪上相互承接、相互映衬,为后山园林增添浓郁的人文气息。

味闲斋院门现状

味闲斋复原效果

第二层台地,建有“蕴真赏惬”,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殿前堆石如山,一道古朴自然的青石台阶沟通上下。第二层台地的景界较为开阔,因而庭院空间做成部分外敞的形式,加上四围森然古柏,极具山林野趣。清漪园时期此处为乾隆皇帝游园时休息所用。

蕴真赏惬现状

蕴真赏惬复原效果

第三层台地即为清可轩,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的一处书房,也是乾隆最喜爱的一处景观,乾隆帝每次游后山必在此休憩,“山阴或不来,来必憩斯轩。四季皆致佳,九夏尤宜盘。入户心目爽,据床衣袂寒。峭石为墙壁,青青滋兰荪。钟气旱犹润,况甫雨倾盆。泐崖多擘窠,个个垂珠痕。” [1]

清可轩的独特之处在于“山阴一片石,覆以三间屋”,运用了“屋包山”“山包屋”的手法,山屋相融,将皇家建筑的飞梁画栋与陡峭山石的古朴自然结合成一体。清可轩西侧爬山游廊以西,北临天然深谷,南面为壁立万仞之山峰,于此建造了空中楼阁名“留云”,建筑坐南朝北,是一处坐览行云,俯视烟树的建筑佳作。

上-清可轩;右-留云阁;中-蕴真赏惬复原效果

留云阁现状

留云阁复原效果

颐和园后山赅春园地盘全图(原图藏于国家图书馆)

“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园冶》自序中还有与此句意思相近的“构亭台错落池面”。谐趣园中的景观是最能体现这句话的佳例。谐趣园是仿无锡名园寄畅园而建,从谐趣园的平面图可以看出水面将寄畅园的长方形改成了曲线形,增加了水面的层次感,更加流畅自然。园内建筑更侧重于临水而建,知春亭、饮绿、洗秋、澄爽斋等建筑皆突出于池上,这就在平面上打破了僵直板律的直线形式,使得池岸线形态更加丰富多变,出现了“参差其界”的多样性的美。这种“亭台突池沼参差”或“构亭台错落池面”的创作,使无景处有景,少景处多景,让谐趣园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园中之园,吸引着人们来此小驻赏美。

从空间上看,引镜屋顶为双卷勾连搭式,澹碧是一座小巧的硬山式顶斋式建筑,堂的北面用2间游廊与小有天亭联通。小有天亭呈圆形,攒尖式宝顶。兰亭是四脊攒尖顶,这些造型优雅的屋顶,显现着“构亭台错落池面”的美。

谐趣园局部(摄影:陈京安)

谐趣园饮绿水榭

(摄影:宋乐燕)

谐趣园-小有天

谐趣园平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周我们将继续为您带来《园冶·相地篇》的设计思想在古典园林的运用(下),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 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金学智.《园冶句意图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9年06月

[3]张燕.山阴道上宛然境游——论《园冶》的设计思想艺术.东南大学学报,2001(01).

[4]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2版,2007.

本文作者: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刘精 张鹏飞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未完待续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