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再次通过移动影院,观看了延安(直罗)红色传媒有限公司缑军安先生,亲情打造出品的第三部电影《黄塬厚土》原名《厚土》。

该片剧情生动、感人,震撼强烈。令人内心深处激动澎湃,催人泪下,也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弦。触发了,我对一位退伍军人自主创业,下海经商的胸怀大志,有了崇高的敬佩之情。

他时刻不忘家乡的经济发展,牵挂着父老乡亲的生活水准。一腔赤诚热血,总想为家乡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点什么,献点微薄之力。尽其所能的为家乡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增添异彩光环。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忠心耿耿的,为家乡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的有识之士!

image.png

电影黄塬厚土海报

《黄塬厚土》 就是他弘扬延安精神,发扬红色革命,传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的活教材。同时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践行者。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他在这部影片中,使用了少年演员,如耀华、耀青、耀文的扮演者,都是他们身边自己的孩子。其中耀华的扮演者就是他的孩子———缑昊泽,以及王逸涵、李昊然等少年。

这种大胆的尝试与突破,是该片小成本、大题材、精制作的创作思路,令人仰慕与感动,是影片融入了爱国主义之素材。再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和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感,演绎的活灵活现,真实感人。

这是一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的精神之魂。也是两岸同胞发表九十周年讲话之际的红色献礼片。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的纪念影视作品。

直到改革开放后,两岸实现互通往来,柯望才踏上回家之路。那已是五十年后,白发两鬓染的古稀老人。真是“少年行,暮年归”,“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生活再现版。

该片是缑军安先生,根据家乡陕北延安富县直罗镇,二舅的生活原型,真人真事组建的创作团队,再经编簒剧本,拍摄为一部回忆性的记录片。展现了黄土高原陕北人与台湾同胞,一家三代血浓于水的情感故事。

影片横跨七十年历史长河,经历了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进程的时代变迁。

影片在王维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诵读声中,拉开了剧情大幕。该片讲述了,国共内战时期,陕北大夫柯望在新婚之际,被国民党抓去后到台湾。与一夜真挚情爱的怀孕妻子———唐蕙,隔海相望五十余年的情感分离回忆录。

该片取材于陕北(延安)黄土地,体材虽小,颜值博高。诠释了陕北人民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生活风貌,以及红色革命的传承者,延安精神的传播者。展现了陕北人民,生生不息的历史渊源和千百年来的文化颂扬。谱写了一曲血脉亲情,纯朴善良的“信天游。” 歌颂了陕北人憨厚质朴的“根”性本质。以及黄土地上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纯朴之情。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一段亘古不变的凄美爱情,和一段真人真事如泣如诉的纯真情感。

影片讲述了陕北(延安)黄土地,真人真事的情感故事。生动的讲述了陕北人民与台湾老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情缘。以感人肺腑的男女真挚情怀,忠贞不渝,坚守忠贞爱情故事。为人们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伴生关系。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深刻的诠释了陕北人民厚重的黄土地文化之内涵,对弘扬“延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剧中的主人公———唐惠,不畏艰难困苦而低头。为了忠贞不渝和纯真的爱情,她执着的坚守,执着的等待,盼望着郎中的回来。可是,却等来的是杳杳无期的期待,她那执着的等待让人敬佩,她那执着的等候感人至深。

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那种艰难,那种困苦,甚至在人性纷乱杂沓下,情感的伤离别恨,在痛苦中呼唤,在人情中憾恨喟叹。这无不表现出主人公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

影片,以老红军叔叔,和本真率直厚朴的婶子善良美,合计出顶着世俗的偏见,与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唐惠“瞒”住了怀孕的事实。而又不惜自己的儿子背锅决定,让他们成亲,共同扶养着郎中的骨肉———耀华长大。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全片剧中,一次次的将剧情不断升华,不断推向高潮。

此片也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宣教片。又是一部引领中小学生,尊重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的有力之作。也是增加孩子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三观思想: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他们认清自己的“根”和“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这不仅是延安精神进校园的价值所在,而且是,在新的时代里,更加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通过爱国主义的教育,使他们认同红色文化的光辉历史。在新的时代进程中更有必要的、有能力的、有条件的,将红色文化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之范畴。从而增强学生红色文化意识,积极的,有兴趣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好的培养出他们的爱国情怀,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

同时,也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号召广大青少年,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之“瑰宝。”一如既往的把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把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发扬光大;把黄土地的人文情怀,人间大爱和传统美德不断延续,不断传播,循序渐进的传播开来。

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真善美、人性美。浓墨重彩的解读了黄土地上红色文化,人文情怀。讴歌了黄土地上的人文精髓,以及那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弘扬“延安精神”重要性和延安精神的所在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性。能够更加的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强心。让他们亲身感受有这样强大祖国而自豪,这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再教育得一实现唯一资本。

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大爱精神之所在,更是延安精神“魂与根”根本体现。从而为新中国,新时代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接班人。为国家输入更多有担当,胜大任的青年学子。

就在今年炎夏七月,我有幸的和缑军安先生在西安相见。在那次交谈中,我谈到了《黄塬厚土》观后感。他也向我讲述了影片创作的初衷。

image.png

电影黄塬厚土海报

片中的柯郎中,就是他二舅那个年代,真实生活的原型写照。这是他在2018年的一次座谈中,他的战友加老表关系的商成勇交谈中,提到创作出品《厚土》的动机构想。他们一拍即合就开始策划了这部作品。再经赵怀军编剧创作,李科导演亲情打造。就演绎出一部人间大爱、黄土地上父爱亲情的优秀作品;也演绎了一部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两岸亲情故事来。

看完此片,我内心不能平静,更不能释怀,满眼的泪水不断地夺眶而出。此刻的心情,跌岩起伏,感慨万千,又不言而喻,使我反复的回幕,反复的流泪。无不对那,不甘向命运低头的陕北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歌颂了他们,为了生命的奋争与亲情愿望所归的期盼而鼓舞,而喝彩!

我为仓娃子拉着耀华的手,亲身的告诉他,柯教授就是你的亲生父亲而动容。” 那一刻,藏在心里的五十余年秘密,像决了堤的大坝,豁开了口子,无法接受,无法释怀,更无法自拔与坦然。

还有,就是为了耀华上学的那一幕。仓娃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耀青、耀文姐弟俩上学的机会。义无反顾的供养着耀华去上学,这种父爱精神,无不诠释着那一方土地上,骨子里特有“根性”之本质。特别是妹妹耀青送哥哥出门上学时,喊出的那一声,“哥,你把我的书也读了,你是读两个人的书。” 那种艰涩的情感吐露,无不讲述着生命的纯真和命运的奋争之本。

那就是,那个时代的生活所迫;那个时代的悲伤情感所交融。才更加的体悟到,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相融。我也为那个时代的悲伤情感和故事而震撼;也为那个时代的命运,激情和大爱所动容;更为他们那种为了追求“真爱”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折服。真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影幕巨作。

纵观全片剧情有四、亮点有三:

剧情一,就是在唐惠苦苦等待和期盼中,看着自己怀着柯望的亲生骨肉,肚子一天天的长大。那种羞愧、焦虑、绝望的心境油然而生,她径直的走向老槐树,拴好了绳子,准备了却生命时。这时,憨厚老实的仓娃子,把她解救了下来,面对这样的窘境,他们以宽宏的胸襟接纳了她。抛弃世俗的偏见和传统观念的理教,选择了和她成亲。共同扶养着她与柯望的骨肉之子。舍其自己儿女学业,一如既往的抚养着柯望的孩子———耀华长大。

剧情二,在耀文掉入山崖的那一场景。当耀文不慎坠入山崖,耀华去救弟弟时,也不慎的掉入山崖处。在这生命危机的紧要关头,面对两个生命的抉择,仓娃子不顾自己的安危,舍去自己的骨肉儿子,救下了耀华。

剧情三,就在柯望回国学术交流时,在省城医学院与自己的骨肉耀华不睦相遇。正当耀华陪同生父,回乡寻访情怀时,却接到妹妹耀青的电话,告知养父突发疾病,住进医院急需手术。是柯教授挺身而出,同专家一同会诊并决定,由他亲手主刀为仓娃子做手术。最终,挽救了仓娃子的生命和这个幸福家庭。

就在仓娃子住院期间,唐惠和柯望却在住院部的楼道水房相遇。唐惠的一声“柯望”,是他们分离五十年后才得一相见,是剧情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此刻,也把故事的情节一步步推向了高潮。特别是仓娃子,当着唐惠和耀华的面告知郎中,(耀华)是他和唐惠的亲生儿子时,那种不可言状,不可接受的事实画面,一幕幕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让人回幕忘返,沉浸于剧中不可自拔。

剧情四,当北京知青来村子下乡时,耀华结识了青年貌美如花的小雅,他们的往来交谈,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雅鼓与呼的感召下,耀华参加了恢复高考第一年的考试,并顺利的考上医学院校。他们的爱情,也开花结果终成眷属。

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全家人欢心雀耀的庆贺,也宴请了村子的父老乡亲。当爷爷拖着沉重的疾患身体,走出屋里,向院子里乡亲们打招呼,告诉乡亲们吃好、喝好之后。回到屋里就那样地溘然长逝,他走的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放心。他看到了孙子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日子,他也可以的放心走了,不再牵挂,不再遗憾的去陪老伴仙游去了。

亮点有三:

亮点一,取材紧扣时代主旋律。即有红色革命之要素,又有知青上山下乡之要素,又有改革开放之要素。

亮点二,是一部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影片。

亮点三,创作题材取决于他的家乡黄土高原陕北延安红都直罗。拍摄地选在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瓦子街战役”的故里,黄龙县风车小镇界头庙小峪村的老槐树下。即宣传了红色革命文化宗旨,又弘扬了延安精神,也为乡村振兴,做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所以说,该影片再一次的印证了,千年不变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古训佳话。和那“树高千尺,落叶归根”的名言佳句,在我心中堪称一部上好佳作之影片。

这也是缑军安先生红色信仰,革命信念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负韶华”的退伍老兵胸怀大志的见证者。

最后,以“人间大爱,厚土无边,陕西黄龙”,结束这部电影观后感。

image.png

作者刘万军,昵称:愚钝之人或我是城市边缘人。生于1970年,陕西延安富县。

1988年毕业,外出打工在西安,酷爱文学诗歌创作与学习。曾给《西安广播电台新闻部》,《西安电视台“”零距离”节目组》等推送过新闻稿件。创作了很多社会见闻,生活感悟作品。其中《话说中考那些事》发表于《陕西阳光报》、《鄜州文学》。《记忆深刻的家乡唱大戏》,《我的叔父》,《苹果红了爱情成了》、《话说我们黑水寺》、《红色文化传媒人家乡情怀》发表于《鄜州文学》;《白面馍黑面馍》、《我的岳母》、《疫情来了我们能做什么》,《女子练摊记》发表于《洛滨文学》,《黑水寺》、《疫情下的生活》发表于《秦岭文学》,《听着那些歌想起那些事》、《心中的大妈》发表于《洛川文学》等文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