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年来,随着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化妆品创新与研究和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我国化妆品产业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为了推动中国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由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化妆品产业分会、北京国妆科创自然科学研究院、中国日用化工协会组织专家共同编著的《中国化妆品科研成果蓝皮书(2022)》(简称《蓝皮书》)于10月正式出版,并定于12月召开中国化妆品科技赋能大会暨《蓝皮书》首发式。

<span class=

中国化妆品科研成果蓝皮书(2022)》

中国化妆品产学研协同发展理事长、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产业分会会长、《中国化妆品科研成果蓝皮书(2022年)》编委会主任程伟介绍,《蓝皮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收集、整理、归纳化妆品科技成果的著作,以收集、整理分析国内主要化妆品科技成果为核心,按照化妆品原料、化妆品包材、化妆品设备、化妆品生产加工、化妆品产品研发、化妆品检验检测与功效评价,及其他进行分类。

据介绍,该书不仅为我国化妆品领域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提供参考方向,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也为化妆品生产加工企业、品牌企业寻找技术合作方提供参考,为推动产业发展,搭建产业与专家的合作具有重要作用。《蓝皮书》堪称是化妆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的“百宝箱”工具书。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妆品科研成果蓝皮书(2022年)》编委会主任名誉主任凌沛学指出,在化妆品图书市场上,关于科学和技术类的很多,有关于原料科技的、有专门讲述配方设计的等等。但是专门的、系统的论述高校院所在开展与研究成熟的科研成果专著却还是没有。《蓝皮书》实现了化妆品科研成果蓝皮书专著从“0”到“1”的突破,对于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化妆品迎来快速发展窗口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美丽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力量凸显,化妆品产业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力地助推整个化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年来,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化妆品零售额增速在过去三年持续跑赢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021年,全国化妆品销售额为4026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4.0%,过去5年复合增速为11.8%,行业需求持续向好。我国化妆品历经40年的发展,如今正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化妆品产业正面临新挑战、迎接新机遇,呈现新特点。

《蓝皮书》认为,随着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我国化妆品产业链相对完整,集原料、生产、研发、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美妆产业园资源整合优势明显,成为当下产业布局的一大特色,化妆品产业逐步走向集群发展、产业化、规模化运作。纵观全国,我国化妆品产业版图呈现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竞相发展,以山东、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和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奋起直追的产业格局。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理事长、《中国化妆品科研成果蓝皮书(2022年)》编委会主任名誉主任王万绪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一个行业尤其是作为时尚产业的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行业整体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唯有创新驱动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化妆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需要创新技术与核心技术,而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也需要与企业结合,才能产生社会价值、有效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产学研用的良循环与协调发展。

研发创新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新版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了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化妆品研究与创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也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土壤。

化妆品创新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创新。《蓝皮书》显示,我国化妆品原料的研发创新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市场的变化,化妆品原料出现了新的变革。现有制备和提取技术水不断提高,除了原料的优化,功效护肤产品需求的增加更带动了功效原料市场的发展,各大高校及原料公司都开始着手打造更高品质的化妆品原料。《蓝皮书》还详细介绍了基础原料如透明质酸钠、海藻酸钠、甘露醇等,及功效原料如富含锁链素的弹蛋白肽、天然脂肪酶抑制剂、植物基高丰度小分子肽等科研成果、市场背景、技术描述及产学研案例分析。

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品,化妆品需要优质的包装材料以提升其身价。据全球第二大市场咨询公司Marketsand Markets的报告显示,全国化妆品包装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09亿美元。《蓝皮书》显示,年来随着“国潮”崛起,中国风、宫廷风的化妆品开始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国货品牌开始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如剪纸、青花瓷等;外国品牌也纷纷推出具有中国风的化妆品包装。在化妆品包装材料创新成果方面,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容器、绿色环保的玻璃包装瓶、耐冲击的化妆品珠光色外瓶、高透明PETG材料、抗菌PETG材料、全降解高透明高耐热包装材料、可降解的软包装等等绿色环保、高科技材料研发不断兴起。

除了需要不断进行原料及工艺的创新之外,《蓝皮书》认为,化妆品设备研发更是新产品研发的重中之重。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要求了设备、仪器的管理和试剂、培养基、标准品的管理要求,有利于推动我国化妆品行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更有利于提高化妆品的质量,使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权益得到保障。而智能化是中国乃至全国工业发展的趋势,更是机械设备的必然发展趋势。

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新业态形成

现代消费者对化妆品的认知也比以往更加深刻,同时对产品的高端化、多样化的要求,也促使化妆品的加工技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使用不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来生产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市场对更加精细化的功效护肤品的需求。

《蓝皮书》显示,科技的创新,如3D皮肤模型、基因芯片、3D打印技术以及自动化图像分析设备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成果转化,将持续发挥支撑化妆品监管、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蓝皮书》还显示,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妆品的原料、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与之匹配的保驾护航的监管工具、检测技术、评价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升级。

企业仍是中国化妆品产业创新的主力军。《蓝皮书》数据显示,年来,中国化妆品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化妆品产业专利发明申请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98.73%,创7年来最高值。但从授权发明占比来看,2021年中国化妆品产业专利权发明占比仅为0.82%,为7年来最低值。这说明前期创新成果储备不足,导致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逐年下降。不过,从专利区域分布来看,强者恒强,新生力量未来可期。

《蓝皮书》展望,未来随着国内化妆品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吸引各大品牌前来跨界“掘金”。在此趋势下,一是从市场监管角度看,政府监管必将会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鼓励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从企业角度看,加快自主创新、研发高质量差异化产品将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三是从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产业服务角度看,结合市场需求,应找准定位,本着“不做第一,就做唯一”的原则,加大细分领域的创新投入。

王万绪认为,化妆品行业彰显出空前的活力,已经成为中国日用化工行业最热点的发展领域和方向,未来将进一步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高质量的前提重在科技创新。

“国潮”兴起国货正当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促进了化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王万绪表示,化妆品行业已形成了原料、包装、加工、制造、品牌、运营和第三方服务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群体,创建了一批优秀的国货品牌。

化妆品行业作为“美丽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假冒伪劣、非法添加、夸大功效或者虚假宣传等一些扰乱行业秩序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针对化妆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过程出现的这些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围绕这一纲领条例,实施了多部配套相关法规的陆续落地,我国化妆品监管系统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以法规制度建设和监管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技术支持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风险防控和社会共治,有力地保障了公众用妆安全,化妆品行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蓝皮书》显示,从供给端看,国货品牌越来越注重原料和配方研发,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产品品质与国外品牌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作为文化传承的优良载体,国产化妆品的品牌越来越发重视文化赋能,将我国特色植物资源、民族传统文化、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等与化妆品原料及产品的创新研发紧密结合,引领国货新风尚。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和中国制造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正视国货品牌。

《蓝皮书》指出,国产品牌在加强原料创新、不断提升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的同时,如能凭借对时尚的敏锐度和对国内消费者的深入洞察,抓住流量红利实现精准营销,将有望成长为引领“国潮”的行业领跑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