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不止是浪漫与寂美。云层中,不仅是单调和杂乱。穿越天空的深邃,依托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位置等云的特征和变化预测地震,是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全睿娴多年来持之以恒研究的重点。

她的“云预测”时常给人惊喜,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地震研究科学的方法和类别,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不同寻常的参考依据。

全睿娴2022年12月5日22时40分地震预测信息:今天的云层显示:在我国西藏,云南,四川及相邻地区,台湾,菲律宾,印尼相关岛屿或海域将会在24小时至72小时内多处相继发生4.5至6.2级左右地震,地震波及范围广,对天气及意外重大事故影响较大,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并做好应急准备。

这一次,跟全睿娴以往多次“百步穿杨”那样,很快印证了预测结果。

据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网站消息以及新华社报道: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南部海域6日下午发生6.2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8日0时54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12月09日14时33分在菲律宾群岛地区(北纬13.25度,东经126.00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据了解,印尼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就在11月21日,印尼西爪哇省展玉地区发生5.6级地震,造成至少310人死亡。

通过查阅多本科学类期刊以及互联网检索,可以看到全睿娴相关地震研究学术成果,多次成功预测地震的案例。她的研究成果,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也一次次在互联网上刷屏,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这是造福全人类的科学研究,但核心技术必须由中国人掌握,有大用处。”“全睿娴院士了不起,地震预测为中国和人类立下不世之功”“应该说全院士已经夺得了那一块属于地震研究领域 的‘金牌’,为国人争了光……”

众所周知,预测地震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性难题。即使当今世界已实现“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却仍然很难精确预测地震,这是为何?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特殊。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深处,人类难以直接观测,所以只能依靠地面的观测资料,对地球内部的状况进行反演和推测。另一方面,地震孕育过程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在不同的地区、时期,地震的孕震过程、机理差异很大,所以检验研究结果的机会很难遇到。

当许许多多的地震研究人员,还在大地上苦苦求索地震预测奥秘时,全睿娴却把目光放在天空上。她研究发现,自古以来就有“看云识天气”一说,这也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天空中的云彩尽管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比如,云出现的时机,出现的方向,云的形状,云的流动速度,云的厚度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跟地球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睿娴正是科学把握住了云彩的特点和规律,再加上实践的不断印证,最终实现成功“逆袭”。

据了解,全睿娴从1999年开始就投身地震预测研究,她研读了大量有关地震的资料,建立了丰富的数据库,并通过观看侦探与推理类的影视和读物等,不断激发思维火花、碰撞灵感。

全睿娴表示,“从天空的云彩变幻、春夏秋冬的气候,地形地貌,高山流水,河流、湖泊、大海的异常变化,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重大事故的关注和记录;从南到北,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有空能听到看见的相关信息,都成为我寻找地震前兆现象和规律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成因一直是“科学之谜”。业界存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而全睿娴研究发现“板块移动”并不是地震成因,只是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地震归纳总结有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力。

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全睿娴的敢破敢立,勇毅担当,使地震研究学界深感震惊,也给地震预测研究再添一把薪火。

很多人对全睿娴开创性的“云预测”,投以敬佩的目光,对她多年如一日研究重大国计民生课题,表达了由衷叹服。而全睿娴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超然心态和行动,面向世界科学领域的星辰大海,一步一个脚印地默默贡献着独特力量。

有观察人士表示,地震预测研究是“国之大者”,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世界上已拥有气象、天文、地理、地质、物理卫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高端设备和高新技术,要让这些设备与技术“物尽其用”,真正与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地震预测方式方法结合起来,抢占世界地震预测制高点。另外,地震预测研究领域要不拘一格荐才、用才,“才尽其用”,像全睿娴院士这样的特殊人才,以及全新的预测方法,值得特事特办、全力支持。只有打破门户之见、论资排辈等,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地震研究事业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