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去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举行。8月20日,国新办举行2024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经贸与发展合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在会上介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2024年上半年,中国自非进口6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4%。

关注1

中非贸易额连续两年刷新历史峰值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介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近11%,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非贸易规模屡创新高,反映出中非贸易的强劲韧性。

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过去三年,中国企业为当地创造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覆盖农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等行业,吸引超过千家企业入区,为当地纳税增收、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非洲是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十年来,中国企业累计在非洲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在交通、能源、电力、住房、民生等领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唐文弘介绍,2024年上半年,中国自非进口6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4%。中方尤其重视推动非洲优质特色产品输华,自非进口农产品金额已经实现连续7年正增长。

关注2

对非“九项工程”已全部落实

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阐述了“四点主张”,宣布了对非“九项工程”举措。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刘俊峰介绍,“九项工程”对非援助和发展合作项目已全部落实,为支持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促进中非关系发展,合作成果实实在在,惠及中非人民。

在贸易促进、投资驱动、减贫惠农等工程带动下,中非投资贸易合作稳步发展。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肯尼亚内罗毕国际机场收费快速路、南非光伏电站、埃及家电工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项目落地见效,中非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在绿色发展、数字创新等工程带动下,中国企业在非洲实施了一大批清洁能源项目,对非出口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显著增加。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中非数字合作论坛成功举办。中方与非洲国家共建10余个双边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在资源遥感、可再生能源、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

在投资驱动、能力建设、人文交流等工程带动下,中方加快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通过制度创新加快探索中非投资贸易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关注3

已在非洲实施一大批“小而美”项目

刘俊峰介绍,中国在对非发展合作过程中,一直坚持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项目。2021年以来,已在非洲实施了一大批的“小而美”项目,主要根据非方的一些需求和我们自主的技术优势,在非洲打造出不少“叫得响、效果好”的援助项目。

其中,有四个品牌已在非洲扎根落地,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得到了非洲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分别是杂交水稻品牌、青蒿素抗疟、菌草技术援助品牌和鲁班工坊。

杂交水稻品牌通过传授技术、培育良种、示范推广,帮助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莫桑比克等国实现水稻增产,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中国把这项技术和药品向科摩罗、圣普、坦桑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当地疟疾发生率下降了98%。

菌草是由中国科学家林占熺发明的,是“以草代木”,可以用于饲料、培养蘑菇、用于工业材料生产,还可以用于防沙固沙等生态保护。目前,菌草已经成功在中非共和国、卢旺达、南非、莱索托等国家试种成功并推广。

鲁班工坊是中国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品牌,目前已经在埃及、南非、肯尼亚等15个非洲国家建成17个鲁班工坊。

关注4

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减缓偿债压力

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司长沈翔介绍,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开展对非合作,积极通过多双边渠道帮助非洲减缓偿债压力。在G20缓债倡议的多边框架下,中方积极参与了对赞比亚等国的个案债务处理,在债委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成各国达成缓债方案。在双边层面上,中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已经免除了17个非洲国家截至2021年底对华到期的无息贷款业务。

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国际规则,与非洲开展投融资合作,充分尊重非洲国家意愿,考虑非洲国家实际需求,与非方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协议。最重要的是,中方从来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因此也受到非方广泛欢迎。

此外,中方一直积极探索对非金融合作的新模式,致力于为非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今后,还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中非双方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创新金融合作模式,丰富金融服务产品,重点支持中非双方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

关注5

累计为非洲国家培训超22万人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地区二司司长白斌介绍,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国国合署对外合作的一个重点方向,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结合非洲相关国家的实际需求,已累计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超过22万名。

“参加中国培训的学员有深切感受,他们在传递中非友好的同时,更多是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国内,帮助各自国家的建设。”白斌说,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是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的举措,2016年在北京大学正式挂牌成立。8年来,通过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中国为70多个国家培养了400名高端人才,其中一半以上来自非洲,部分学员现在已经是非洲政府高级官员,也是各行业的骨干精英,很好地体现了南南合作的理念。

中国对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传统上是“请进来”,请非洲国家的朋友们到中国培训,包括短期培训班、学位学历培训班,派遣海外专家顾问的培训、青年志愿者等方式。通过中非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合作,培训成果在非洲国家落地开花,惠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对促进青年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举例称,卢旺达学员到中国学习了菌草技术,回国后成为带头人,带动当地5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

关注6

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粮食自给能力等

白斌介绍,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农业特别是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长期以来持续不断根据非洲国家的需要开展农业合作,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示范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供农机物资、设备等,开展农业和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援助合作;派遣农业专家、技术转移、提供人力资源培训等软援助方式,帮助非洲国家提升粮食生产自给能力。

在非洲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和人道危机的时候,中国政府从来没有缺席,第一时间向非洲国家伸出援手、紧急驰援。从2021年到现在,三年来向30余国提供了近7亿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援助,帮助有关非洲国家解决粮食急需。

在医疗卫生领域,国合署通过援助医院、疾病防治中心,以及提供药品、医护人员培训等全方位的医疗援助,对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中国援助的非洲疾控中心已于2023年1月竣工缴费,辐射到全非洲人民,改善疾病的控制。中国选派专家到疾控中心总部开展工作,与非方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一起培训,支持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疟疾、霍乱等传染病,共同构建一个公共卫生防疫防控体系。(陈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