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头、插头面,油彩涂脸,假发贴鬓角,青墨画眉,彩衣上身……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白马湖镇马堤村的戏台上,伴着竹笛、唢呐的乐点,王玉坤扮的老旦迈着碎步走上台来。一亮嗓,就激起了台下父老乡亲的掌声和“叫好”声。

王玉坤是白马湖镇马堤吹腔剧团的团长。马堤吹腔,因马堤村紧靠运河,吹腔戏演出活动频繁和人才聚集而得名,是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也是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资料图片)

每逢过年,农村看戏的人最多。今年自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十,马堤吹腔剧团每天在村里都有演出,剧团的36位团员将相继登台。

马堤吹腔剧团成员正在“黄河大集”上表演。(夏津县委宣传部供图)

“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这个年过得真高兴!”王玉坤说,可在此之前,吹腔戏已经停演两年,剧团也“支离破碎”。

从王玉坤记事起,每逢年末岁初,村里就自发组织剧团搭台唱戏,周边10里路内的村民都会赶来凑热闹,有时观众能达上千人。如今都已40多岁的王玉坤、丁善平、侯仁江是“发小”,十一二岁起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戏。

“长大后我一直留在村里种粮、种菜,22岁当了剧团团长,他俩携家带口外出做家纺生意,工作越来越忙,回来次数越发少了。”王玉坤说。

春节前,10年未聚的“发小”回乡探亲,村民“馋戏”催促,王玉坤等三人又找出了封存两年的戏服,挨家挨户地招呼团员“忙活”开来,打算在腊月二十七白马湖的“黄河大集”上先演两场“暖暖戏”,也让久不登台的人开开嗓。

剧团成员正在为上台演出做准备。(夏津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几年,王玉坤在村里的事业小有所成,利用闲暇时间,他还把先辈流传下来的戏目和后期创作的新戏都记录下来,并结集成册,又给积攒的演出视频配上了字幕。这一回,王玉坤想劝“发小”留下来:“我的蔬菜大棚管理模式已经成熟,种粮有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粮食丰产又丰收,你们考不考虑回乡发展?”

“咱村在外地做家纺行业的不少,镇上有意让我们回来发展,我肯定全力支持。”“我一直盼着呢,回来守着父母,心里多踏实。”丁善平、侯仁江纷纷表态。

戏台下,不少多年未见的村民或站或坐,有的人怀里还抱着第一次回村的孩子。锣鼓声、戏曲声、欢笑声与不远处大运河的水声一起升腾。

回乡过年的孩子正在观看剧团演出。(夏津县委宣传部供图)

“你看台上那俩后生演得多好。”马堤村党支部书记侯庆全站在观众席最后一排,看着台上台下的乡亲,满眼笑意:“今年95%以上的村民都回来过年了,咱这吹腔戏断不了,日子也会一年比一年更团圆、更热闹!”(记者叶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