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建设是民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在做好老旧管网改造的同时,也要抓好新建管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按下“加速键”。有关方面预计,未来五年我国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在解读一揽子增量政策时表示,在提前下达明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中,将优先支持一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主要安排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管网建设,推动解决燃气管网老化、城市内涝、供水管网漏损等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人,其中地级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超过6.7亿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有11个。伴随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逐步扩大,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供水管道长度达110.3万公里,供气管道长度99万公里,排水管道长度91.4万公里,供热管道长度49.3万公里。仅这四项地下管道的长度,就达到了350万公里。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是城市的“面子”;隐于地下,密集交错的各类管网,是城市的“里子”。地下管网包括城市范围内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线。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城市“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面子”有余而“里子”不足。近年来,地下管网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老化较为严重等缺陷日益暴露。作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地下管网一旦发生事故故障,轻则导致水电气热等供应保障中断,重则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直观的现象是,一些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马路拉链”问题给居民生活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又比如,近些年来每到汛期,城市内涝便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多地存在“城市看海”情况。

当代城市是各种资源要素高度聚集的复杂巨系统,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安全、韧性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弱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国务院今年7月份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以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住建部今年年初曾表示,未来我国将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一系列政策利好释放出鲜明的信号:对于地下管网建设这个“里子”工程,我国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地下管网更新改造任务重、头绪多,如何推进?有关部门表示,将按照短期聚焦消除安全隐患、中期推进老化设施更新、长期促进设施功能完善的工作思路,来组织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行动,优先推进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和重要民生保障的城市地下管网安全提升、老旧居住区宜居改造、城中村综合改造、城市交通设施安全改造等工程建设。资金问题是地下管网更新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庞大的资金需求如何满足?一方面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但仅靠政府投资显然不够,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构建可行的收益回报机制,来吸引民间资本的广泛参与。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旧改”“新建”这两个关键词将伴随城市更新始终。地下管网建设是民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在做好老旧管网改造的同时,也要抓好新建管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