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的到来,在提高上市制度包容性的同时,也将显著提升新股上市定价效率,促市场估值回归公司基本面,助力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

方正富邦基金首席投资官崔建波表示,在今后“打新”的过程中,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以及标的的性价比将更受关注,注册制的推行也对投资者的研究深度和差异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普通投资者面对大量的新股票,选股难度将不断加大,未来具备深度研究和产业理解的机构将在价值投资中更有优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新”策略生变

全面注册制后,实行以市场化询价为主体,直接定价为补充的定价机制,彻底打破了23倍市盈率限制,“打新”将不再是无风险套利,成为市场的关注点。

根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的征求意见稿,沪深主板发行、交易机制发生了巨变。发行定价方面,主板23倍发行市盈率限制将被打破;网上申购方面,沪市主板新股一签将调整为500股;上市交易方面,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将不设涨跌幅限制;融资融券方面,新股上市首日纳入融资融券标的;打新收益方面,主板打新将不再是无风险套利。

“过去我国新股上市后往往会出现连续涨停现象,给‘打新’带来了超额收益率,一旦股票回归实际价值,投资者往往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在科创板、创业板承销制度修订落地后,整体定价更为市场化,经过约半年运行,市场询价机制也逐渐成熟,为主板采用询价定价方式奠定了基础。

根据试点经验来看,市场会根据公司质地、发展前景来给予发行人相匹配的发行估值和更灵活的定价空间。从创业板改革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核准制时期的市盈率限制导致超50%的IPO估值区间在20倍~30倍,而改革后估值分布占比更均衡,20倍~30倍区间的占比约21%。

崔建波认为,由于全面注册制下一二级市场价差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因此未来在打新前,投资者应仔细了解新股的相关信息以及定价的方法,要结合目标公司的行业类型、已有业绩、增长前景、公司治理等各类因素以及关注审核问询过程中监管机构的问询信息,来综合评估股票价值。一方面需要强化其投资标的遴选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上市后可能出现的股价大幅波动做好充分准备,适应注册制下更为市场化的交易机制。

具体来讲,对投资者来说,应充分意识到“打新”的风险,提高对新股的研究能力,如果盲目跟风,恐怕会带来沉重损失;同时,对于那些经常操作ST、*ST股票的股民来说,风险也更高了。而如果选中一些成长性高的高科技企业的股票,对股民来说也将是巨大的机会。

机构化和价值投资

将成主流

注册制的上市条件和交易制度变化对投资者的高要求将加速去散户化进程,机构投资者和价值投资理念将成主流。

崔建波认为,伴随注册制的实施,未来资本市场的供给将会不断加大,尤其是优质企业的数量,这就给投资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而不是局限在以往少数的景气行业中。但同时这也对投资者的研究深度和差异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普通投资者面对大量的新股票选股难度将不断加大,未来具备深度研究和产业理解的机构将在长期投资中更有优势。

“二级市场方面,全面注册制下通过专业机构投资可能是未来的趋势,因此,资本市场机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未来,投资对于研究的要求会逐渐提升,优质公司可能会享有更多的估值溢价,股市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可能会逐渐趋向价值投资,这有助于减少非理性波动。”崔建波表示。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指出,机构投资者在询价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会显著增强,也会有更多散户通过机构投资者去选股票。因为以后每年几百只新股上市,普通散户专业知识有限。从这两年的趋势来看,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中投资上升也是大潮流。因此,更多散户通过资产管理机构来买股票将是大势所趋,毕竟机构投资者肯定更专业。

权威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重由2019年年初的15.7%提高至2022年年末的19.9%,个人投资者交易金额占比长期超过80%的格局被打破,已下降到60%左右。

全面注册制下通过专业机构投资将是大势所趋,资本市场机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李迅雷表示,优质公司可能会享有更高的估值溢价,股市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可能会逐渐趋向价值投资,这有助于减少非理性波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