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

不少网友肯定看到

朋友圈的地震消息


【资料图】

据上海市地震局消息,2023年6月15日1时39分,在上海青浦区(北纬31.07度,东经121.09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本次地震距人民广场约40公里,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等判断,不会对本市造成严重影响。截至目前,未接到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的报告。上海市地震局将继续做好后续监测工作。

有不少网友担心是否会有余震,上海发布表示,据上海市地震局介绍,目前并没有检测出余震,并且通过综合分析,该区域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而据上海地方志,上海历史上的地震记载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至1949年的400多年间,平均每3年有一次有感地震。

《同治上海县志》中明朝隆庆年间的一次地震记录

在历史地震中,对上海产生较明显破坏的共有4次,地震烈度都达到6度,其中最早的一次是1624年9月1日,发生在上海本地的地震,震中位置大致在原南市区范围内(北纬31.2°,东经121.5°),震级为4.8级。这次地震是至今以来上海境内最强烈的一次地震,上海受到的震害较大,有文献记载“民居有倾者”。因震级不高,所影响范围仅限于当时的上海县,在附近松江、川沙等地均未发现有什么震害的记载。

第二次是1668年7月25日,震中位于山东郯城、莒县的8.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国华北地区震级最高的一次,使山东及邻近诸省受到大震影响,上海遭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史料上记有“崇明县地面崩裂”“嘉定县南门外一里的留光寺倾圮”等。

第三次是1853年4月14日,南黄海6.75级地震。这次地震曾使奉贤县滨海部分“庐舍皆沉”,上海则“有的烟囱和墙壁坍倒”,川沙县“民房有倾覆者”。

第四次是1927年2月3日,南黄海6.5级地震。当时上海江湾一带部分石墙倒塌,披挡脱落等。

1949年后,上海还曾受到过数次外来地震的明显波及,它们是1974年4月27日江苏溧阳的5.5级地震,1975年9月2日黄海郎家沙的5.3级地震,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的6.0级地震和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勿南沙的6.2级地震。它们都使上海受到了烈度5度的影响。

无论从历史地震或近期地震的资料来看,在上海市地域范围内,自有记录以来的五百多年来,除明天启四年(1624年)4.8级地震以外,没有发生过更大的地震。给上海造成一定震害的主要都是邻近地域地震的波及。对上海造成的地震烈度影响都没有超过6度。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上海属于中国地震活动分区中的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的地区之一。

按地质块体完整程度、地震活动及新构造运动差异,上海地区又可划分为5个地震稳定程度不同的区域。

金山—奉贤稳定区。北以练塘—芦潮港断裂为界,西界苏州—嘉善断裂南段,南东以鸡骨礁—镇海断裂南段为界。新构造期表现为整体隆起,基本无地震活动,见有较大断裂,均成生较早,第四纪以来无活动。

昆山—青浦较稳定区。是上海地块西部,被太仓—奉贤断裂、练塘—芦潮港断裂、苏州—嘉善断裂、沙溪—吕四断裂围限。与金山—奉贤稳定区同处于太仓—奉贤断裂以西,新构造运动期上升,在早期断裂形成的裂陷(如安凹陷)内发生过历史地震,震级较小,稳定性较前者稍差。

崇明—启东和南汇嘴轻微不稳定区。两者同为一个稳定类型小区,在太仓—奉贤断裂以东的新构造期缓慢沉降区内,两小区内堆积有较厚晚第三纪以来沉积物,在浮桥—庙镇一带厚400~500米。崇明—启东小区内发育北西向狼山—周浦断裂(北段),是大场—周浦活动断裂之北延部分。断裂带附近多次发生过小震,如1967年庙镇西南3级地震,1980年长江南支水域1.2级地震等。在三墩一带老凹陷新构造运动继承堆积较厚晚第三纪以来沉积物。沿陆域岸线有一系列呈北西向排列的新生代玄武岩分布,是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期有活动的反映。

上海—佘山岛较不稳定区。面积广大,由太仓—奉贤断裂、太仓—二堡镇断裂、长江口凹陷北界断裂东段、鸡骨礁—镇海断裂北段及长江南支断裂所围限,2/3为水域面积,陆域包括了绝大部分市区。新构造运动期为沉降区,越向东晚第三纪以来沉积层厚度越大,内部断裂构造发育,相互交切,块体完整性较差。上海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均分布于此,其中陆域两条北西向活动断裂由北向南穿越整个区域,1624年4.8级陆域最大历史地震发生于原南市区一带,水域长江口是历史地震频发区,故稳定性较差。

但即便如此,历史上这片区域发生有影响的地震活动也是凤毛麟角。

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震示意图

资料来源 |《上海地图集》(1984年)

上海是特大型城市,人口稠密,工商业聚集,经济活动活跃,对地震的防范当然不能以历史的借口而掉以轻心,一定是要防患于未然。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划和小区划,以及震害损失分析等抗震防灾基础技术的研究,搞好抗震防灾规划,是重中之重,十分必要。

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较早开展地震观测的基地之一。1950年,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会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接管了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佘山观象台的地震、地磁观测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领导。

1972年1月,佘山观象台划归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领导,并于1973年成立上海天文台地震观测预报研究室。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上海市于1977年成立了抗震办公室,上海天文台地震研究室改建成上海市地震办公室。1979年10月,在上海市地震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市地震局。与此同时,作为抗震防灾技术基础的地震地质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蓬勃的开展。

2021年11月,由上海市地震局组织编制的《上海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经上海市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并向社会公开。“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增强预报预警能力,摸清地震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加快防震减灾数字化赋能,增强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功能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初步形成以新型智慧防震减灾城市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

来源:上海发布、上海市地震局、上海地方志等

编辑:张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