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郑州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至此,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上半年成绩单已经揭晓完毕。
从经济总量上看,排名前列的城市格局依然稳固。与2022年底的排名相比,前17个席位中,除杭州再次反超武汉外,并未发生名次上的改变。但17名以后的城市之间差距更小,竞争也更加激烈。其中,南通上半年排名进位最为明显,与2022年相比连进5位;同处长三角的合肥也上升2位。
从增速上看,共有13座万亿GDP城市跑赢全国5.5%的平均线。其中,上海在经济全面复苏和较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下,以最大的经济体量实现了领跑所有万亿GDP城市的增速,GDP同比增长9.7%。
(相关资料图)
南通、合肥进位
从经济总量来看,今年上半年,上海和北京双双迈过两万亿元关卡,分别实现GDP总量21390.17亿元和20621.3亿元,上海登顶全国城市GDP榜首。第二梯队的有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5座城市,上半年GDP在万亿元以上水平,其中成都是首次在上半年跻身“万亿俱乐部”。
杭州和武汉已临近万亿大关,GDP分别为9602亿元和9503.33亿元,二者也是全国目前仅有的两座将在今年冲击两万亿元GDP的城市。十强中,南京上半年经济总量也在8000亿元以上水平。此外,其余万亿GDP城市上半年GDP均在5000亿元以上。
在今年“拼经济”的背景下,万亿GDP城市竞争日趋激烈,但排名前列的城市格局依然稳固。与2022年全年的排名相比,前17名中仅有杭州和武汉在排名上发生改变。
2022年,杭州和武汉GDP已经接近1.9万亿,可以说距离两万亿关口仅剩一步之遥。在摆脱疫情影响后,武汉强势追赶,最终在年末终点线超越了杭州,重回到历史上第8的位置,但二者之间的差距仅有113亿元。
步入2023年,武汉明确提出将在今年冲刺GDP两万亿元的目标,武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GDP预期增长6.5%以上,若达到这一增速,武汉确有机会成为全国第8座进入“两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对比之下,杭州则略显保守,其202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为5%,这意味着杭州需要在今年超越自己定下的目标才能够成功冲刺两万亿元。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杭州在一季度就已反超武汉,并拉开400亿元的差距。目前,杭州依然在两地“卡位战”中占据上风,但武汉也在奋力追赶,两座城市上半年的GDP差值仅有不到百亿元。谁能够在年终成绩中取得优势,或是谁能“冲线”两万亿,还未能下定论。
排名靠后的万亿GDP城市,竞争则更为激烈,排位变动较大。与杭州同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南通和合肥两座城市进步最为明显。上半年,南通实现生产总值6032.4亿元,居全国城市第18位,与2022年的排名相比连进5位,超越了福州、泉州、济南等城市。合肥上半年GDP为5841.8亿元,居第19位,相比2022年也上升了2位。
今年,南通GDP首次在上半年超越6000亿元,迈上一个新台阶。南通进阶的关键因素在于工业。上半年,南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0.2%,在万亿GDP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济南。
南通依靠制造业立市,早期是著名的轻纺之都。近年来,制造业对于南通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也在逐年提升。今年初,南通明确表示“靠制造业起家,也必将靠制造业走向未来。”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南通最重要的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合计增长11.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南通在制造业领域长期的积淀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近年来,南通在重大工业项目招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实际性举措,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同时,南通还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充分受益。作为龙头城市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唯一的城市,南通承担着承接上海辐射、并向西传导的重任。目前来看,长三角的强势崛起正在对周边城市释放红利,除南通外,同被划入长三角的合肥上半年也在万亿城市中实现了排名的上升。
相比南通凭借工业强势进位,福州和泉州在排名上出现回落也主要受到工业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福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3%;泉州工业增加值增长0.5%。二者在万亿GDP城市排名中均退步3位。
新能源“王牌”
经济增速方面,上半年共有13座城市跑赢全国5.5%的平均线,包括上海、南通、杭州、无锡、济南、深圳、郑州、青岛、合肥、成都、南京、宁波、西安。
可以看出,增速排名靠前的多为长三角城市,其中上海的增速在所有万亿GDP城市中领跑。庞大的经济体量下,上海能取得这样的增速成绩主要得益于疫情后经济的全面复苏。诚然,去年基数偏低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从各项指标来看,上海上半年规上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均位居榜首,可见上海强劲的复苏势头。
从细分领域来看,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突显,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值分别增长69.8%、57.8%和33.1%,对于上海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同样抢抓住新能源汽车风口的深圳,上半年经济表现也十分突出。2023年上半年,深圳的GDP为16297.60 亿元,同比增长6.3%,在万亿GDP城市中处在上游,且是珠三角4座万亿GDP城市中唯一跑赢全国增速平均线的城市。
新能源汽车产业释放红利是带动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头部车企比亚迪的带领下,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年的积累正在逐步释放。今年上半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逐月提升,从1到2月同比增长98%;1到3月同比增长127.6%;1到4月同比增长140.1%;1到5月同比增长163.5%,到上半年累计增长170.2%。同时,深圳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7%。
反观在一季度凭借着新能源汽车这张王牌一度登顶万亿GDP城市增速榜首的西安,上半年增速出现回落,卡在平均线以上0.1个百分点。西安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9.1%,虽仍处在较高区间,但相较一季度已经出现明显收窄。与此同时,曾在去年超越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西安在今年失守第一,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整个陕西省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3万辆,而上海上半年已经超出60万辆。
相比之下,杭州上半年在增速上位居前列则是凭借着服务业。上半年,杭州GDP增速为6.9%,仅次于上海和南通。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总量达到6748亿元,服务业的强势复苏和提速对于杭州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
同样的例子还有成都,成都上半年经济增速为5.8%,高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成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68.3%,上半年成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其中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同比增长了8.8%。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上半年经济出现了“失速”,仅实现了1.5%的同比增速。东莞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面临负增长,增速为-5.9%;制造业下降6.4%。具体来看,东莞的主导产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7.4%。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东莞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并成功成为万亿GDP城市,主要得益于电子信息这一主导产业。目前来看,主导产业受挫对于东莞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莞上半年经济整体的下行。由此可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不能仅依靠单一产业,除传统优势产业外也要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寻找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