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之畔,半山腰旱地上,连片稻田迎丰收。看着饱满圆润的稻粒,62岁的傈僳族村民茶文兴乐开了花。如今,越来越多峡谷深处的群众,吃上了自家种的大米。

这片示范种植的旱地优质稻,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自基村,稻田平均海拔1300多米,好似“飘”在云端。怒江州的不少村庄,偏远且海拔较高,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当地群众主要种植玉米等耐旱农作物。

茶文兴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从没想过旱地也能种水稻。2023年,大兴地镇试验示范种植旱地优质稻,茶文兴听说收成不错,今年在当地政府支持帮助下,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种了118亩旱地优质稻。

眼下,旱地优质稻进入收割期,茶文兴特意请来一些村民帮忙收割稻谷,让村民通过务工增加收入,也希望动员更多人种植旱地优质稻。

大兴地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杨素桃,忙着指导村民收割稻谷。她说,起初在宣传动员种植旱地优质稻时,不少群众持观望态度,茶文兴了解后主动提出想试一试,就流转亲友的土地开始示范种植。

“今年5月种植旱地优质稻以来,我们不定期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杨素桃说,种植旱地优质稻解决了群众曾经吃米难、吃好米更难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土地产值,同等产量下比以前种玉米至少翻了两番。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在高山峡谷间蔓延。

56岁的傈僳族村民麻二英一早就来到稻田,右手持镰刀,麻利地收割稻谷,不时和村民们说笑着。她告诉记者:“今年谷子收成好。我家里地很少,流转出去了,我过来帮忙收谷子,一天有120元收入。”

不远处,一台小型自动打谷机传来轰鸣声。傈僳族村民刘花把收割好的稻谷抱到打谷机处脱粒,又把脱粒后的谷子收到袋子里。“我家有5亩地,都流转出去了,等学会了技术以后打算自己种旱地优质稻。”刘花说。

今年以来,大兴地镇通过进村入户、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宣传动员,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旱地优质稻网格员等多支力量作用,引导全镇410户农户种植旱地优质稻1102亩。

“茶文兴带头示范,鼓励更多村民种植旱地优质稻。”自基村党总支书记密新文说,村里以前吃米要到街上买,今年旱地优质稻收成很好,村民们看到丰收都很开心。“有了旱地优质稻,我们可以吃上自己种的大米。”

今年,泸水市在山区、半山区的坡地和灌溉困难区域,共推广旱地优质稻6345亩,覆盖全市10个乡镇(街道)。

这是怒江州保障群众“米袋子”的生动实践。当地干部说,怒江州山地广袤,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薄弱,旱地优质稻种植为优化当地粮食种植结构,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选择。

怒江州农业农村局介绍,2022年,怒江州首次引进旱地优质稻,试验示范种植面积16.9亩。经过推广,目前全州旱地优质稻累计种植面积达1.4万余亩。

稻香阵阵迎丰收。秋日夕阳映照在峡谷山坡上,金灿灿的稻田充满希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