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海颜)工业革命后,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核心引擎,时至今日,仍是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

随着制造业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的数十年间,制造企业一直在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精益优化手段效用递减。

5月30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上,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李冰指出,在罗兰贝格调研中,有67%的企业认为其制造环节持续承受巨大压力,越来越多企业发现持续提升生产及作业效率等向人要效益的传统降本增效手段收效逐渐甚微,制造企业降本提效压力空前,传统的精益优化手段效用递减或至临界点。

面对降本增效的压力,制造业迫切需要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谋求高质量转型升级。国家智能制造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低碳、具备精益思维的,而这些都离不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支撑。

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国对智能制造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智能制造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带动汽车、家电等离散型工业的产品迭代速度和交付能力明显增强,钢铁、石化等流程型工业的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我国智能制造的进步是显著的,但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前沿领域,智能制造仍面临着很多难题。辛国斌指出,如何更好发挥示范企业作用,带动更多中小企业一起转型;如何推出更多更好更实惠的解决方案,来满足旺盛的转型需求;如何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好解决制造本质问题,仍需要合作解决。

“我国智能制造还处在‘互联网+制造’的阶段”,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专家委主任张相木介绍,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目前融合还不够,具体来看,智能制造涉及生产环节较多,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一些关键环节还有差距,工业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供应软件等供给能力也有一定差距,建议发展较好的企业,应逐步尝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

在2023中关村论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平行论坛上,《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展望》报告也同步发布,报告也对智能制造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虚实融合、大规模定制化、灵活适应变化、可靠互信、体面工作、自然友好、生态共荣七大未来智能制造业升级角度,明确应该充分应用目前数字技术、AI技术逐渐成熟的裂变历史机遇,充分构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实时映射,全面互联、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