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期以来,我国南北方两大片区域遭遇“高温炙烤”。京津冀和山东等地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广东、福建、湖南等地高温区域也持续增多。在两片高温区域之间,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大范围强降雨持续。

与此同时,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


(资料图)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正发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现象一定程度上与厄尔尼诺有关。专家警告,极端天气来袭,可能使我国经济再度面临“烤验”,各方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今年或成史上“最热年”

记者了解到,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平均每2年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海洋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刘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也是其发生的背景。厄尔尼诺会给各地天气带来显著变化,使原本比较湿润的气候趋于干旱,原本干旱的气候趋于湿润,甚至可能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

6月中旬之后,尚未进入盛夏,我国多地高温就已明显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北京、河南、河北等地多次发布高温红色、橙色预警。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历史数据显示,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可达30天以上。刘娜告诉记者,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今年大概率还是个‘暖冬’。”刘娜说,“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秋冬季降水分布多见‘北少南多’。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早、发展空间大,到冬季发展为中等强度的概率较高,出现‘暖冬’的可能性增加。”

记者了解到,上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是在2015年至2016年,当时受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叠加影响,创下有仪器记录以来的全球最暖纪录。“目前已有多家机构预测,2023年可能创全球新的最暖纪录,成为史上‘最热年’。”刘娜说。

记者梳理发现,1951年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了21次厄尔尼诺事件,曾给我国带来高温热浪、洪涝和干旱等影响。

我国经济“迎烤”

世卫组织指出,通过改变气候条件,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对关键的健康决定因素产生严重影响,包括粮食安全、空气和水质量、生态系统以及卫生基础设施的安全。

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研究员刘英告诉记者,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可能造成气温升高带来的生产损失、供需紧张、成本上升等问题。

在农业方面,厄尔尼诺会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这会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造成损失,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在能源方面,厄尔尼诺会造成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推升气温,进入“烧烤模式”,这会带来生产生活用电紧张,加大能源消耗。同时,由于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可能带来洪涝及相关地质灾害,这些因素会影响工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

在运输方面,厄尔尼诺造成的气候异常,可能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和顺畅。例如,南方地区暴雨可能导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坏或中断,影响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会影响经济活动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增加物流成本和延误损失。

除了上述方面,刘英表示,极端气候状况通常会加剧通胀,甚至影响经济增长。极端天气会影响到全球未来粮食价格,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会有所波及。比如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变动,或将进一步推升美欧通胀水平,这给多国通胀高企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和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刘娜表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从历史上看,在厄尔尼诺模式开始后的一年内,全球非燃料大宗商品价格累计上涨约5.3%。此外,部分地区的异常干旱天气会影响小麦、糖等产出,对粮食安全和能源保供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刘娜告诉记者,在厄尔尼诺年份,我国极端天气频发,也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出行意愿和消费心情。例如,南方地区暴雨洪涝可能导致旅游景点关闭或损毁,影响旅游收入;北方地区高温干旱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减少户外活动和购物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餐饮和零售收入。

做好应对准备

厄尔尼诺时隔7年“卷土重来”,专家呼吁各方提前做好准备,遏制厄尔尼诺现象对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刘英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能源、运输等各方面,要积极防范其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一是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做好灾害防御和救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模式,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财政部门也应该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厄尔尼诺带来的极端气候负面影响。”刘英说,财政对极端气候的应对举措可以聚焦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既要通过财政支持和激励,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总量,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又要通过财政投入和保障,在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灾害防御救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系统保护恢复等方面,提高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和规范,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和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在资本市场形成绿色低碳投资和消费的良好机制。”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师岳瑶建议,一方面,适当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增加对灾害防御和救助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支持新兴产业和绿色发展的创新和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此外,针对极端天气对我国粮食、能源保供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保险补偿力度,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还要加大对能源领域的财政投入,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进一步保障能源供应和效率。

(受访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研究员。本文转自7月8日中国财经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