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契(1579-1652年后),字玄生,又字敷五,江苏泰州人,诸生,晚明山水画家、理论家。著有《绘事微言》,共四卷。第一卷为唐氏自撰,凡51则,各有标题,内容涉及画理、画法、评赏等; 其余三卷采录上自南齐谢赫,下迄明代李日华诸家画论,凡26种。
(相关资料图)
山水写趣山水原是风流潇洒之事,与写草书行书相同,不是拘挛用工之物。如画山水者,与画工人物、花鸟一样,描勒界画粉色,那得有一毫趣致?是以虎头之满壁沧州,北苑之若有若无,河阳之山蔚云起,南宫之点墨成烟云,子久、元镇之树枯山瘦,迥出人表,皆毫不著象,真足千古。若使写画尽如郭忠恕、赵松雪、赵千里,亦何乐而为之?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画花鸟是写生,画山水是留影。然则影可工致描画乎?夫工山水,始于画院俗子,故作细画,思以悦人之目而为之。及一幅工画虽成,而自己之兴已索然矣,是以有山林逸趣者,多取写意山水,不取工致山水也。
富春大岭图
元 黄公望 南京博物院
立轴 纸本 水墨 74.2x36厘米
此幅为黄公望传世真迹之一,向来少见其真面目。画法虽从巨然来,然平淡天真,笔墨精省,足可为后世法。 画以地异写画多有因地而分者,不独师法也。如李思训、黄筌,便多三峡气象者,生于成都也。宋二水、范中立有秣陵气象者,家于建康也。米海岳曾作宦京口,便多镇江山色。黄公望隐于虞山,落笔便是常熟山色。信高人笔底往往为山水所囿乎。怪石丛篁图
元 倪瓒 上海博物馆
轴纸本水墨94.2x26.8厘米
此幅款:款署“邾玄暎,幼霞子”,系倪瓒别号。怪石丛篁图轴,这一幅系倪瓒60岁时所画,构图别致,山石用笔较繁。 画不可苟宋元人画,愈玩愈佳,岂今人遂不及宋元哉? 正以宋元人虽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为之,然下笔一笔不苟。若今人多以画糊口,朝写即欲暮完,虽规格似之,然而蕴藉非矣。即或丘壑过之,然而丰韵非矣。又尝见有为俗子催逼而率意应酬者,那得有好笔法出来。始信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良有以也。
松山书屋图元 王蒙 台北故宫博物院 立轴绢本浅设色 113x51.7厘米 山峦重叠,以干笔牛毛皴皴擦,松林杂树,蓊蓊郁郁,几密不透风。高士一人,展卷于茅屋中。左上角以小篆题曰「松山书屋」,通幅画作与题识方式,均展现王蒙古拙圆浑的笔韵。此帧完成于至正九年,是王蒙四十二岁之作。(台北故宫官网) 要看真山水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古人云:“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 此之谓也。盖山水所难在咫尺之间有千里万里之势。不善者,纵摹画前人粉本,其意原自远,到落笔反近矣。故画山水而不亲临极高极深,徒摹仿旧人栈道瀑布,终是模糊丘壑,未可便得佳境。 存想画必须静坐,凝神存想,何处是山,何处是水,何处是树,何处是楼阁寺观、村庄篱落,何处是桥梁人物舟车,然后下笔,则丘壑才新。不然,任意挥洒,非不可人,便是套头矣。乃至得了新丘壑,又好住手。便住手不住手,却多一番蛇足。 丹崖玉树图元 黄公望 故宫博物院 立轴纸本 浅绛 101.3x43.8厘米图中山峦重叠,高松杂树遍布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迴转,云烟缭绕,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黄公望曾谓:“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此图便是以董源、巨然创造的披麻皴手法写成,并以水墨浅绛设色。
画有自然画不但法古,当法自然。凡遇高山流水,茂林修竹,无非图画。又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然。看得多,自然笔下有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未有不妙者也。夫天生山川,亘古垂象,古莫古于此,自然莫自然于此,孰是不入画者,宁非粉本乎? 特画史收之绢素中,弃其丑而取其芳,即是绝笔。 古木竹石图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 立轴绢本水墨108.2x48.8厘米枯木竹石图是历代文人善画的题材,约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南宋、金元间继有作者,至赵孟頫加以强调,形成一时风尚,终元一代盛行不衰。
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在继承文、苏的基础上,将书法的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他主张“书画同源”,即以书入画,其驰名古今画坛的名诗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此图即体现了这一理论,用书法的“飞白”写出石及枯树干,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透出力度。竹以流畅的笔调,以“个”字或“介”字,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雅韵致。 画要读书昔人评大年画,谓胸中必有千卷书,非真有千卷书也。盖大年以宋宗室不得远游,每集四方远客山人,纵谈名山大川,以为古今至快。能动笔者便令 其想象而出之,故其胸中富于闻见,便富于丘壑。然则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此在士夫勉之,无望于庸史矣。琴书自娱图
元 王蒙 台北故宫博物院
立轴纸本水墨144.6x41.9厘米
绘山峰高耸,山峦连绵,山腰处一人拥琴端坐,童子扫阶前落叶;山脚树林中小道上行二人,一人骑马,一人抱琴,相向而来。 本文选自《绘事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