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
(相关资料图)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寻找新增长动能的重要“抓手”,数据资源也逐渐转化为新生产要素和新资产,进入到经济金融活动中,而数据治理则成为国家治理和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EAST数据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人民银行也就《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明确业务领域数据安全合规底线要求。应该说,发展数字经济需要与之匹配的数字金融服务,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则需以强化数据治理作为起点。
首先,数字化时代对于金融业的冲击已愈演愈烈,以银行业为例,据统计,2022年中国银行业机构离柜交易达4506.44亿笔,同比增长103.1%,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6.99%;2022年,共计有超2600家商业银行网点终止营业,2023年上半年约有1200家。
我们看到,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归根到底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第一是供给与需求。从需求侧来看,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实融合等都带来全新的金融需求,这构成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需要金融产品与服务变得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精准。从供给侧来看,金融业本身就是特殊的信息处理行业,当信息技术发生重大演变与迭代时,金融的要素、功能、组织方式、业务类型都必然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是生存与发展。伴随着经济周期、社会结构、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多重挑战,即便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也有众多金融机构“黯然”退出市场。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拥抱数字化与新技术显然是一个重要选项,起码可以缓解金融脱媒和外部冲击,从而维持金融机构的基本服务功能。在保障生存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发展问题,这需要金融机构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更需要抓住经济增长的“脉络”而拓展业务蓝海。对此,只有充分利用数字金融手段,才更有可能找到新增长点与新赛道。
第三是创新与安全。一方面,金融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拓展服务范围和能力,从而更好地跟实体经济融合。另一方面,安全是永恒的主题,金融业需要高效管理风险,而不是消灭风险,因为风险天然就是金融活动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平衡创新与安全在数字化转型当中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其次,数据治理是处理好上述三方面关系的核心抓手,即通过提升行业数据要素、数据资产的综合管理应用能力,促进金融业投入产出模式的优化,提升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数字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入,数据治理模式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从分散的数据挖掘、局部数据管理、统筹数据关联性、数据与业务融合,到现在则强调以释放数据价值为核心的数据资产运营,其内涵和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我们认为,要使得数据真正成为金融业变革的核心力量,需实现数据要素链、数据资产链与数据价值链的“三链融合”。
一是数据要素链。要使数据真正成为要素,需要把数据产业的基础架构做好,意味着从整个行业角度,把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交易、保障等这一系列环节做得更完备、更顺畅。二是数据资产链。从数据到数据要素,从数据要素到数据资产,是不断完善和升级的过程。数据资产体现了数据要素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意味着数据更加标准化、可识别、可利用。如何通过价值评估和财务计量,把更多的数据要素提升为数据资产,对金融业未来发展影响巨大。三是数据价值链。即强调从数据要素到数据资产的演变,必须要对金融业务活动真正带来改善,并且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与深度,为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等带来“增量价值”,最终助力于“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与融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