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生态日活动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绿色转型的方法,拓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福建是怎么做的。

清澈的金溪河川流而过,青山苍翠环抱着村落。

常口村位于闽江上游,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在92%以上,花草、树木、水景遍布其间,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这个暑假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来常口村研学,让他们亲近山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体会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内涵。

在常口村口立着一块石碑,它承载着常口人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27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调研,留下了一段关于“青山绿水”的故事。

福建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总书记非常有亲和力,也非常随和,就在院子里面跟我们聊起来了。当时望着对岸这片清澈的山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要求我们山区要画好山水画。”

这番话,让张林顺和其他在场的村干部豁然开朗。

彼时的常口村虽然坐拥好山好水,却一直找不到发展门路,百姓生活困顿,村集体开支捉襟见肘。而习近平的这番话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青山绿水,也可以成为当地发展的独特优势,给他们指明了出路。

而就在大家思考着如何利用“青山绿水”来发展时,一家企业找上门,开价20万元想买下村口的那片天然林,做生产木筷子的原料。

张林顺:“那时候村里财务紧巴巴的,买一些办公用品都要去赊账。我们也有想过,卖了20万元,至少这两年的开支就解决了。”

但村干部也一直在犹豫,天然林易砍难种,一旦卖出去,青山绿水就不复存在了。彷徨时,村干部们再次想起了习近平的那番话。

最终,常口村拒绝了收购企业。

习近平的嘱托为常口村留下了一座青山,也让“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在八闽大地愈发深入人心,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2001年,福建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组长,他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并亲自领导编制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把福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青山绿水”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来说,山林是它的底色,也是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是亟待转化的发展资本。

在福建工作的十多年里,习近平先后多次到三明、龙岩等地调研,他不断地思考着如何着手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思熟虑后,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原本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被分给一户户的村民,以此来调动他们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可山有好山坏山、阴坡阳坡,林有幼林、中龄林、成熟林,这山林到底该怎么分?

习近平强调:“历次改革大多数是群众创造的,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搞改革是搞不成的。”“这么浩大的改革,我们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于是,“以人民为中心”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成了福建林改的关键。

为了保证林改方案公平合理,各村的改革方案必须由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通过,确定方案的程序也必须向全体村民公开。这样的做法为福建林改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让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2003年,林农张祖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本林权证,这让他对从事林业生产充满了信心。

张祖暖是沙县人,随着沙县小吃走向全国,他身边有不少人都外出做小吃,留下了大片林地没人管、没钱管、不会管。张祖暖从中看到了机遇,他买下了不少空置林地的经营权,扩充了林场的面积,开展规模化经营。

但干了一段时间后,张祖暖就遇到了难题。商品林的经营周期长,林木需要数十年才能成材并产生收益,扩大种植规模和精细养护都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不只困扰着张祖暖,也影响着很多和他一样的林农,制约着当地林业产业的发展。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习近平当年就提出了“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从他当年的指示中,当地找到了破局的关键。

福建三明市沙县区委常委、副区长夏永福:“他已经考虑到该分的东西要分下去,分山到户出现问题没有关系。另外再来解决林业规模生产的问题,林业生产一定要适度规模经营才能产生效益。所以我们当时就开始号召,国有林场介入林改,跟村民联合化,发挥国有林场资金优势。”

一边是手握资金和技术的国有林场,一边是自主经营多年的林农,这样的合作模式,既发挥了国有林场造林、育林的专业优势,又解决了林农扩大种植规模和精细养护资金需要的问题。

为了让他们一起把林场办好,三明市努力从制度层面保障双方的合作。针对林农最担心收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2019年,三明市启动林票制度改革试点。

三明市推出的这种“林票”其实是一种收益权凭证。国有林场与林农合作经营林地时,林场会根据林木当时的生长情况和价格,把这片林地的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的形式发放给林农。等到树木长成后,林场再按照林木的出材量和当时的价格兑现,如果树木长势不理想,林场也将按照事先约定的保底出材量予以兑付,保障林农的权益。而林农也可以中途退出合作,持有的林票将由当初合作的国有林场进行兜底回购,也可以在同村村民之间流转,随时可变现,极大激发了林农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干了30多年林业的老洪用红布把林票和自己的结婚证、房产证郑重地包在一起,这些林票让他觉得“守着山林,未来可期”。

不到5年的时间,三明市累计制发林票总额7.68亿元,惠及近8万人,全市有411个村开展“林票制”改革试点,“青山”正逐渐变成一种绿色的“资本”,不仅为林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也让林区获得了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三明,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夏永福:“总书记跟其他林农聊的时候讲到,你这个林子什么时候间伐过?另外他说胸径多少?总书记对我们林业非常熟悉。总书记当时对我们说,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我的理解来说改革作为基层来讲,只要有利于林业发展,只要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可以放开手脚去试。”

这些年,三明始终践行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和聚宝盆,给当地带来无限活力和经济效益。

常口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因绿而兴、因绿而美,利用独特的风景开发了“两山学堂”、云衢山漂流、常上湖观光竹筏等文旅项目,还因地制宜开展了脐橙和中药的生态种植。2023年,常口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5万元,分别比27年前增长了十多倍和七十多倍。

古人说,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福建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福建的绿色故事,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写照,也是新时代我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感就是最好的答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