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召开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退化态势得到根本遏制

中国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恢复产生了拐点型正面影响,生态系统退化态势得到了根本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呈现总体稳定向好态势。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18日在此间召开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揭示了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和整体趋好的态势。优良等级草地和森林面积比例分别提高了6%和12%;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分别提升了1%、2%和70%;生态系统类型转化比例低于1%。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据了解,第二次青藏科考评估了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的时空格局,其中,草地和林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面积分别达25万平方千米和3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地沙化治理工程的实施面积分别达0.7万平方千米和0.6万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碳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姚檀栋说,第二次青藏科考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特征,并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提供了科学方案。

“亚洲水塔”储水量动态增长

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发现,有“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每年的水汽净输入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储水量通过季风和西风两大环流的水汽输送,保持动态增长。

姚檀栋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一研究发现。姚檀栋说,目前青藏高原地表总储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200年的径流总量。

发布会公布的科考成果显示,在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积雪等固态水体快速减少,而湖泊、河流等液态水体广泛增加。相关专家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这些变化对水资源和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科学家起排头兵作用

姚檀栋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启动以来,科考过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推动我国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研究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排头兵。

第二次青藏科考开展七年来,全体科考队员聚焦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瞄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前沿,充分发挥科考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持续开展覆盖青藏高原五大综合区内19个关键区的全域科考。

在科考过程中,科考队员首次在海拔8830米架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并持续运行;首次利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先进仪器获得了珠峰地区地面到上空39千米的臭氧浓度及温度、湿度、风速与风向的垂直变化;首次利用浮空艇创造了9050米世界最高海拔环境要素综合观测纪录……创造了多项科考世界纪录。

在科考成果上,姚檀栋介绍,截至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已经取得了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碳汇”功能和潜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高原适应与绿色发展、高原隆升效应等世界级原创成果。

姚檀栋说,第二次青藏科考实现了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引领、队伍引领、平台引领和话语引领,推动我国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研究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排头兵。据新华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