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观察经济的重要窗口。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员迁徙,有传统与现代的互动,有速度与温度的平衡,映射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纹理。(2月20日 环球网)
春运,作为观察经济的关键窗口,这场全球规模最大的年度人员迁徙,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的丰富纹理。而铁路作为春运的主力军,更是蕴含着中国发展的深层密码,透过其风景般的图景,能深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奋进精神、创新活力与开放魅力。
从0到16万公里,见证奋进中国。中国铁路从唐山丰南区一条35公里人工煤河开始,蹒跚起步。1881年唐胥铁路竣工,迈出艰难第一步,却遭遇“骡马拉火车”的怪象。此后数十年,战乱纷扰中,路权丧失、工厂被毁,铁路发展举步维艰。孙中山先生虽提出宏大铁路规划,但受制于国情,新中国成立时铁路里程不足2.2万公里。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奋起直追,成渝、宝成、兰新等铁路相继开工。从1978年的5.2万公里,到2003年的7.3万公里,再到2012年的9.8万公里,直至2024年突破 16万公里,百年夙愿终成现实。如今,铁路网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让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发生巨变。中车唐山公司动车检修员王琦能从唐山南下广东工作,“停摆”近10年的煤河变身特色景区吸引八方游客。中国铁路砥砺前行,实现从落后到世界领先,这是国家奋起直追的生动缩影,展现出强大的奋进力量。
从CR400到CR450,触摸创新中国。2024年12月29日,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样车惊艳亮相,2025年1月进入关键试验阶段。技术团队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技术疑点,为其安全运行精心准备。与此同时,在春运中,CR400持续升级,承担重要运输任务。CR400的正向研发为我国奠定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让我们有实力向更高速度的 CR450进军。跳出列车看,春运处处彰显科技赋能的魅力。铁路12306依托强大算力实现“指尖购票”,盘古铁路大模型精准识别列车故障,导航软件为新能源车主规划充电路线,人工智能让高铁司机拥有“千里眼”。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众多企业参与其中,核心产业规模庞大。创新引领、数智赋能,让春运的交通更加高效便捷,也让科技焕新的中国活力满满。
从复兴号到“小慢慢”,感受发展中国。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家的路在交通发展变迁中感受着速度与温度的交织。河北廊坊刘女士因怀兴城际铁路,让空铁联运成为现实;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崔贺从北京回家,前半程高铁风驰电掣,后半程慢车“小慢慢”摇摇晃晃。这趟牡丹江往返长汀镇间的老火车,70多年来逢站必停、风雪无阻,成为沿线村民出行的依靠,如今更因冰雪经济引得游客打卡。运期间,交通网络不断改善,快递助力行李“先行”,让旅途更轻松;高铁美食多样,外卖服务便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交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畅通“大动脉”、改善“微循环”,释放出国内大循环的无限潜力,点燃消费活力,流动的中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从铁路建设的艰苦奋进,到科技创新的蓬勃兴起,再到交通改善带来的发展潜力释放,处处彰显着中国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在时代的列车上,我们将继续感受着中国的稳健前行与澎湃发展。(刘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