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世界石雕之都,中国南派石雕的主要生产基地。

2022年,惠安全县石雕企业6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68家,实现工业产值500多亿元。

在产业产值规模逐年做大的背后,发展的隐忧也频现。近年来,在惠安,古老的工艺及相关的石雕产业,频频遭遇技艺传承难、产品单一、利润率下降、行业产值规模增速放缓等一系列困扰和考验,转型压力随之而来。


(资料图片)

面对压力,惠安石雕业界探索发展新路,在科技因素导入、文创融合、培育技艺传承人等领域发力,奋力突围,探寻传统技艺和石雕产业的现代转型路径。

惠安雕艺文创园

数字技术融入

近日,泉州豪翔石业公司的数字石雕车间,几名石雕工人在操作智能数控机械,对石材原始方料进行自动化水刀打磨雕刻,伴随着水流冲洗机器的声音,整个生产过程噪声很小。同时,在智能数控机械运作时,石雕全程被水浸泡,雕刻抛磨产生的石粉都沉淀在水中,并经由专门的设备进行回收处理,并未飘浮到大气中。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石雕加工厂印象——石粉尘漫天飞扬、噪声弥漫。

豪翔石业公司位于惠安县山霞镇,是惠安石雕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智能数控新技术的运用,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让公司负责人蒋海鹰感触颇深:“石雕本是传统制造业和手艺活,但是现代智能数控技术的运用,使公司的生产流程、发展模式、要素成本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豪翔石业公司,智能数控机械在进行石雕操作。

惠安新海峡石业公司雕艺车间,一台机械手正围着一块巨石挥舞,一名操作员在一旁盯着电脑,对机械手进行操控。半小时左右的工夫,一座精美的石像初见端倪。

这台机械手是公司新引进的数字石雕机器人。如果采用过去的纯手工模式,雕刻一只普通的大型石狮产品,通常要10个工人用两周时间才能完成。现在,使用机器,只需调整好参数,一台机器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

“过去,惠安的石雕行业一直依靠人力来完成雕刻。然而,由于手工石雕技艺劳动强度大,年轻人多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造成雕刻传承的断代和企业用工的不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新海峡石业公司董事长王经民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石雕行业工人工资不菲,但仍面临用工难题。使用自动化机器进行雕刻,不仅用工难问题解决了,产品稳定性也大大提升。”

在当下的惠安石雕业,像豪翔石业、新海峡石业这样采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石雕企业,遍地开花。

在豪翔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一名石雕技术人员在创作石头景观作品。

近年来,面对石雕行业的转型难题,惠安县相继出台《惠安县石雕石材行业准入条件》《关于促进石雕石材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惠安县石雕石材行业规范管理意见》等多个文件,打出组合拳,大力度推行数字技术、环保技术等在石雕行业的运用,引导石雕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从数字技术的运用看,前期采用3D软件建模、平面设计图形,后续优化调整,随后通过数控机械加工原料,最后采用人工精修优化细节即可。一整套流程下来,石雕制作流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在蒋海鹰看来,随着高新科技快速发展,惠安传统石雕技艺已满足不了新市场拓展和大众审美需求,需要融入数字技术,才能使惠安石雕表现形式更为丰满。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减少劳力输出,减轻工作量,还能确保节能提效、绿色环保、安全生产。

据了解,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运营,惠安成立了数字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加快引进和研制除尘、节能减噪和自动仿形、雕刻、打磨等现代机械设备,推进石雕产业生态化、低碳化、高端化发展。

从商品到作品

惠安石雕,手工雕刻技艺精湛,素有“中华一绝”美誉。千百年来,融合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丝文明的惠安石雕,汲取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刚柔相济,造就别样地域文明,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极具审美价值的南派艺术独特风格,并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历代就有诸多不朽之作传承于世。

然而,相当一段时间内,惠安的石雕被作为简单的工业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售卖,利润率低,含金量低。

面对这一状况,惠安人下决心扭转这一状况:转变经营思路,强化石雕产品的文化属性,以提升文化附加值的形式,谋求发展新方向。

临海的崇武镇,是惠安县石雕产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记者走进位于镇区的惠安霞飞雕刻艺术馆,只见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艺产品琳琅满目。

当地中学的石雕研学活动走进霞飞雕刻艺术馆。

“创办艺术馆的初衷,就是要更好地发扬惠安传统雕艺,提升作品的附加值,带动全行业的整体文创发展水平。”艺术馆负责人张振雄说。

霞飞雕刻是惠安县评出的35家“雕刻世家”之一,到张振雄这一辈,已历经五代传承。

跟多数家族传承人一样,张振雄娴熟掌握惠安石雕中的圆雕、平雕、镂雕、影雕等传统技艺种类。不过,相比于传承,对于惠安石雕的文创趋势,他更深有体会:“跟父辈相比,我们更加重视在传统技艺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和创意发挥。”

张振雄的传承与创意实践,是惠安石雕从业人员探索工匠精神与文创艺术价值融合的缩影。近年来,在张振雄的带领下,霞飞雕刻每年推出近百项的创意技术。

驱车行进在惠安县城时,沿路可见一尊尊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石雕作品。这些立于省道两侧绿化带的石雕作品,是惠安县打造的石雕艺术长廊,展现了当地1000多件妙趣横生的石雕作品。

“作为世界石雕之都,惠安石雕这门老技艺要绽放出新的光芒,需要吸收更多的新元素,比如文化创意。”惠安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林振森说,这几年,惠安加快传统石雕与文创相结合,规划和创建惠安雕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推动新兴业态集群式发展,致力打造以雕刻艺术产业为核心,集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

在惠安石雕业界,深耕传统,再注入文化创意,让原本仅有匠气的石雕作品焕发出灵气、文气,艺术价值和附加值随之提升。

“随着更多的文创因子融入,惠安的石雕也从商品转变为作品,卖的是文化、艺术和创意,如此,石雕全行业的创意附加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林振森说。

培养传承人

一把凿子一把锤,一锤一錾见匠心。千百年来,作为“世界石雕之都”的惠安,延续传承着“惠安石雕”非遗技艺。

父子相继、师徒相传、家族相携、口传身授、拜师学艺……源于中原的惠安石雕技艺,千百年来,脉络相连,日渐枝繁叶茂,延续传承至今,名匠辈出,石雕世家数以百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惠安全县共有“惠安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7名,包括国家级1人、省级7人、市级20人、县级39人。

传统技艺,传承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惠安的石雕技艺停留在土专家、工匠的师徒传承阶段,而这种传承模式,更多地体现为上下两代之间即父子、父女、亲戚等关系上。这一传承关系,虽然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但客观来看,也有脆弱的一面。一旦下一代或亲戚对技艺不感兴趣,这种传统技艺很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

改变,从企业开始!

惠安荣发石业有限公司,数十件来自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的设计作品,陈列在公司展厅。

“石雕行业,眼下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人才是最关键的。”荣发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小墎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加快与艺术和设计类高校的合作,加快大学生作品的市场转化率,与此同时,公司还引入2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大力度培养传承人。

“引入更多大学生,一方面可以解决传承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可以为石雕行业培育更多的文创人才,更好地促进整个行业转型。”陈小墎说。

刘国文在创作石雕作品。

在惠安,谈到培育石雕技艺传承人,有一个代表人物无法绕开——刘国文。

14岁初中毕业选择就读职高石雕班,17岁到惠安石雕厂边工作边学习,19岁自筹资金创办公司,2004年出任集团艺术总监……从事石雕行业38年的刘国文,倾注石雕技艺“传帮带”,已持续多年无偿为惠安石雕影雕职专班授课,还率先引导组织业内人士参加各类雕刻艺术研修班,推广新型雕刻技艺等,学徒达上千人。

近年来,由刘国文创作的佳作颇出——作品《九龙柱》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纪录,作品《夜光杯》获评第四届中国雕艺节一等奖,代表作《九华圣境》大牌楼被授予“中国营造技术创新工程”称号,作品《畲族女》参展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并被收藏……

为提升创作能力,刘国文不仅娴熟掌握传统石雕雕刻技艺,还不断丰富自身学识修为,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研修班,学习传统文化、中外美术和雕塑名著,参观国内外雕塑精品展,认真揣摩其表现技巧、工艺方法等,致力提升石雕艺术创造力。

去年7月,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大学生林语,因对惠安石雕技艺兴趣浓厚,从杭州慕名前来惠安,拜师刘国文。刘国文欣然答应,并毫无保留地向林语传授石雕传统技艺。

在刘国文的努力下,惠安石雕行业,已有几十名学徒被评为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

“推动石雕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做好从业人员‘传帮带’,传授知识和手艺,培育更多优秀技术人才,是我们这一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将传承、创新石雕技艺视为毕生追求的刘国文,长期扎根在石雕技艺传统一线,发扬工匠精神。

近年来,惠安县积极探索定向培养模式,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名师传帮带”和“高校技校专业培养”等措施,大力培养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惠雕二代”储备人才,打造人才梯队;不断完善雕艺人才驿站,积极招引研究生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建设大学生、研究生实习基地,做到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提升引进人才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记者 何金 通讯员 肖晓玲 陈秋红 欧阳荣华 文/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