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品受到全球加息潮和强势美元的影响,纷纷走弱,特别是油脂类商品,更是跌跌不休。花生作为“半桶油”和其他油脂价格息息相关,但近期逆市大涨,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花生的基本情况:
21/22年度,全球花生产量4900多万吨,我国产量1750万吨(官方),占比36%。印度600万吨,占比12%,尼日利亚440万吨,占比9%,苏丹、美国均在250万吨左右,占比5%。
(相关资料图)
21/22年度,国内花生产量1830万吨,进口140万吨。榨油的花生油1020万吨(国内占950万吨,进口占70万吨),食用的830万吨。也就是说国内60%的花生用于榨油,不足10%需要进口,进口的花生一半榨油一半食用。
国内河南、山东花生产量占比较大,分别是33%、16%,其他地区较为分散。
在18/19年度,我国花生进口还停留在40万吨的水平,19/20年度就突飞猛进到140万吨,之后就停留在这个高位。花生21年全年下跌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进口量过大,加上去年国内产量稳定,无法消化过多的供给。
国内花生8—10月上市,集中压榨,到2月份停机,春节前是消费旺季,5月前消费不掉的做榨油储存。
过去十几年间,我国花生油占食用油脂的比例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占比8%左右。这和花生油的风味和价格有关,特殊的风味爱好很难改变,高价格也很难形成消费高增速。
21/22年度花生米进口情况:从塞内加尔(42%)、苏丹(47%)进口花生米增加,后者潜力巨大,印度(7%)是中国很好的花生补充国。
21/22年度花生油进口情况:印度(40%)同比增加7倍、阿根廷(22%)、巴西(19%)、苏丹(12%),塞内加尔和苏丹的花生米、花生油进口此消彼长。
另外有非官方消息称,20年花生米进口达到200万吨,较19年增长一倍,21年进口量超过20年,90%用于榨油。这个消息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点:进口花生米的榨油占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是不是因为油脂涨价后,花生油榨利驱使下导致进口激增?那么这个矛盾导致21年花生价格下跌,矛盾最终有没有化解?
先来解释一个概念:春花生、夏花生、秋花生。春花生3—5月均有种植,8月进入收获期,产量占比50%;夏花生,又称麦茬花生,6月种植,紧接着小麦收获,比春花生早成熟20天,10月进入收获期,占比30%;秋花生占比10%,多用于留种。
目前春花生数量较为有限,麦茬花生零星上市,近期压榨厂积极入市收购,产地现货价格偏强运行。9月底10月初麦茬花生逐步上市,东北花生10月初也将供应市场。
个别主力油厂入市收购原料花生,因收购时间较往年提前,一定程度上对产区起到了支撑作用。油厂整体到货量平缓,批发市场、食品厂等少量采购。
当前是麦茬花生集中上市的前夕,压榨厂积极入市,制造现货紧张的局面,拉动现货走强,主要原因有两个:1,进口方面压力不再,库存压力不大,是拉动现货的基础;2,河南减产导致现货商抢货,在大量上市前,紧张局面一时难以化解。
由于压榨利润低的原因,今年花生油进口尚可,但花生进口量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当前花生榨利从零轴向上反弹,油厂开机率处于同期低位。花生油和花生仁的库存从高位回落,目前处于中等水平。
今年河南、山东持续干旱,新季减产是普遍共识。根据市场上的调研,主产地河南驻马店市预估整体减产幅度约45%-50%;南阳花生产量比去年下降50%以上;据了解,今年辽宁产区花生减种明显,新作花生产量预估下滑25%-35%。
从牛钱交流群中了解到河南部分地区春花生面积减少2/3,单产下降1/5;夏花生面积减少1/3,单产下降1/5。全国花生种植面积下降,原因是大豆玉米抢夺种植土地,而且起花生非常劳累费事。单产下降是因为南旱北涝,北方花生出现霉坏、水泡等问题。
花生类比去年某些减产农产品,有相似之处,都是较为确定的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减产,而且同样在集中上市之后面临供应的压力。从需求端来说,一旦产量确定,开始走需求和库存的逻辑,这样的需求背景本身并不支持花生大涨。
另一方面,花生的价格变动也有一个特殊性,这要从说到花生的生长特点。今年南旱北涝并不是突发的,天气影响已经提前反应在盘面,花生期价3月跟着油脂就拉起来了,4月跟着生猪继续上涨,6月油脂大跌,花生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花生一年两茬,这和其他水果农产品有很大差别,春花生的价格已经反应了阶段性减产的事实,目前经过市场的几轮调研,夏花生减产的幅度逐渐浮出水面,进一步兑现预期,其中的预期差已经折半。
未来在贸易商积极收货的情况下,花生经过回调可能会继续上行,但需求偏弱的格局下,不宜过分看高。特别是10月迎来麦茬的集中上市,预期矫正可能很快来临。
■文章部分数据来源于方正中期期货、国信期货、钢联、海关总署、临沂花生大会、牛钱交流群,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及所在机构观点,据此入市风险自负。期货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